陪都 [péi dū]
1. 旧时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
英[alternate capital;]
陪都 引证解释
⒈ 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
引严复 《原强》:“往者 日本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 威海 之海军大替矣。”
鲁迅 《伪自由书·战略关系》:“其实,现在一切准备停当,行都陪都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学生,也已经各自乔迁。”
⒉ 特指抗 日 战争时期的 重庆。续范亭 《闻陪都文化界演<屈原>有感》诗:“闻道陪都吊国殤,名流巨子齐登场。
引屈原 身份谁能肖, 沫若先生 自上装。”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六:“抗战以来,就在外面勤劳奔走,为国服务,从 南京 到 武汉,又从 武汉 到陪都 重庆。”
国语词典
陪都 [péi dū]
⒈ 首都以外,另建的第二国都。如我国抗战前定西安为陪都,抗战期中定重庆为陪都,抗战后又定北平为陪都。
陪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都释义:⒈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明 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⒉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故称 邺(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晋阳 为 下都。”(2)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 京城,天宝
- 2.
下都释义: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 都 镐京,以 雒邑(今 河南 洛阳 故城)为下都。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誥》序云:‘周公 往营 成周’,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 之王城也;洛阳,成周 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 都 洛阳,东晋 称 建业(今 江苏 南京市)为下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 都 邺,以 晋阳(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为
- 3.
云中八景释义:山西大同是北方历史名城和军事重镇,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曾是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 4.
分司释义:⒈分掌;分管。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然后沿才受职,揆务分司。是以五正置於 朱宣,下民不忒。”⒉唐 宋 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唐 白居易《达哉乐天行》:“达哉达哉 白乐天,分司 东都 十三年。”宋 陆游《简邻里》诗:“独坐空斋如自讼,小鎸残俸类分司。”⒊明 清 于盐运司下设分司,为管理盐务的官员。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作碱》:“凡地碱煎盐,除 并州 末盐外,长芦 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随即是盐院来拜,盐道来拜,分司来拜,扬州 府来拜
- 5.
别都释义:犹陪都。
- 6.
留守释义:⒈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驻守,叫做留守。 平时在陪都也有大臣留守。⒉部队、机关、团体等离开原驻地时留下少数人在原驻地担任守卫、联系等工作:留守处。
- 7.
贰都释义:犹陪都。
- 8.
赤府释义:唐 宋 称京师和陪都所在的州或重要的大州,亦指该州的官吏。
- 9.
陪京释义:⒈背向 洛阳。陪,通“倍”。《文选·张衡<南都赋>》:“陪京之南,居 汉 之阳。”李善 注:“京谓 洛阳 也。”晋 潘岳《闲居赋》:“陪京泝 伊,面郊后市。”《晋书·潘岳传》作“背京”。⒉即陪都。宋 梅尧臣《依韵和王中丞忆评州西湖》:“拍岸千寻水,陪京第一州,艷光落日改,明月与人留。”宋 文天祥《建康》诗:“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清 昭槤《啸亭杂录·盛京五部》:“章皇帝 初定 北京,盛京 设昂邦章京一员,及驻防官员兵丁若干,以为陪京保障,时未遑设文吏。”参见“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