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狱讼 狱讼的意思
sòng

狱讼

简体狱讼
繁体獄訟
拼音yù sòng
注音ㄩˋ ㄙㄨ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ù,(1) 监禁罪犯的地方。【组词】:监狱。狱吏。狱卒。地狱。越狱。(2) 罪案,官司。【组词】:冤狱。文字狱。断狱。狱讼。

sòng,(1) 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官司。【组词】:讼事。讼案。讼词。(2) 争辨是非。【组词】:争讼。聚讼纷纭。(3) 自责。【组词】:自讼。(4) 古同“颂”,颂扬。

基本含义

指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也用来形容纷争的纠纷。

狱讼的意思

狱讼 [yù sòng]

1. 讼事;讼案。诉讼。指诉讼者。

狱讼 引证解释

⒈ 讼事;讼案。

《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郑玄 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
贾公彦 疏:“狱讼相对,故狱为争罪,讼为争财。若狱讼不相对,则争财亦为狱。”
《汉书·儿宽传》:“宽 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臣窃见州县之吏,多是狡恶之人……或狱讼未具,遂停鞫劾,赋税起纳,无人催驱。”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每见甿庶之家,嫠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由是而成狱讼者十四三焉。”

⒉ 诉讼。

《史记·五帝本纪》:“诸侯朝覲者不之 丹朱 而之 舜,狱讼者不之 丹朱 而之 舜,謳歌者不謳歌 丹朱 而謳歌 舜。”
晋 刘琨 《劝进表》:“謳歌者无不吟咏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

⒊ 指诉讼者。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狱讼违 魏,謳歌适 晋。”
金 元好问 《拟贺登宝位表》:“圣神文武,克享皇天之心,狱讼謳歌,皆曰吾君之子。”


国语词典

狱讼 [yù sòng]

⒈ 诉讼的案件。

《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


狱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赦释义:古代的一种赦免制度。谓对三种人可以免除刑罚。《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灋,以赞司寇听狱讼……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憃愚。”郑玄 注:“憃愚,生而痴騃童昏者。郑司农 云:‘幼弱、老旄,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汉书·刑法志》:“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憃愚。”
    • 2.
      不听释义:⒈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侯 不听左右,魏主 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羣臣。”《后汉书·伏湛传》:“步 欲留与 隆 共守二州,隆 不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早劝他不听,此刻后悔了,却是迟了。”⒉不允许。《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纪》:“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及见女,暴怒,杖逐而出,不听入门。”⒊不定罪。《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郑玄 注:“简
    • 3.
      乡士释义:⒈《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周礼·秋官·乡士》:“乡士,掌国中,各掌其乡之民数而纠戒之。”郑玄 注:“言掌国中,此主国中狱也。六乡之狱在国中。”⒉犹乡绅。唐 元稹《月三十韵》:“司存委乡士,新拜出郊畿。”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中:“煇 在 上饶,於乡士 余公 座上,因论诗。”⒊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里士乡士》:“洪武 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赐耆老粟帛…… 应天 凤阳 民八十以上,天下民九十以上赐爵乡士,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役,冠带服色别议颁行,正官岁一存问。”清 大汕《海
    • 4.
      二价释义:⒈亦作“二贾”。 不同的价格。《汉书·王莽传上》:“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颜师古 注:“贾,音价。”《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於 长安 市,口不二价,三十餘年。”⒉讨价与还价。汉 王充《论衡·是应》:“买物安肯不求贱?卖物安肯不求贵?有求贵贱之心,必有二价之语。”《南史·文学传·崔慰祖》:“慰祖 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寧有减不?’答曰:‘诚异 韩伯休,何容二价?’”
    • 5.
      再赦释义:⒈指古代审理刑狱可免除刑罚的第二种人,即八十以上的老年人。《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憃愚。”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幼弱,老旄,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参见“三赦”。⒉指两次赦免犯人。《新唐书·刑法志》:“﹝ 太宗 ﹞尝谓羣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於幸免也。’”
    • 6.
      决剔释义:⒈亦作“决掦”。 亦作“决剔”。疏决,清理积滞。宋 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下车布政,比屋允怀,参考吏能,寻绎民病,狱讼纷紊,决剔无留。”⒉犹挑剔。决,通“抉”。挑出。清 恽敬《与宋于廷书》:“北宋 以后,儒者喜刻深,而读书又不循始终,即妄为新论,专以决剔前人瑕累为快。”《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凡详定局之见明,中书之勘会,户部之行遣……无非指擿决掦,鄙薄嗤笑。”
    • 7.
      决平释义:谓公平断案。 语本《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审断决,狱讼必端平。”《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 8.
      判事释义:谓审理、裁决狱讼。
    • 9.
      刷卷释义:元 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
    • 10.
      刷尾释义:元 代官吏审核所属各衙门处理之狱讼案卷后,作出结语写在纸上,粘在卷后称刷尾。
    • 11.
      十科释义:宋 代科举取士的十项科目。元祐 元年,据 司马光《乞以十科举士札子》奏设。名目是:一、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二、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六、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七、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十、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参阅《宋史·哲宗纪一》、《宋史·选举志六》。
    • 12.
      县士释义:周 代官名。主县之狱讼。又名野司寇。《周礼·秋官·县士》:“县士掌野,各掌其县之民数,纠其戒令,而听其狱讼,察其辞。”《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晋 杜预 注:“野司寇,县士也。”
    • 13.
      司理释义:⒈执法;主管狱讼刑罚。汉 扬雄《廷尉箴》:“殷 以刑颠,秦 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謁。”《晋书·刑法志》:“夫刑者,司理之官。”⒉官名。五代 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宋太祖 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开宝 六年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元 废。明 时用为对推事的别称。《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束装北上,道经 扬州、扬州 司理乃是 王生 乡亲,开门置
    • 14.
      听察释义:语本《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 膺 等投身彊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譖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兰成 亦与其徒负担蔬米、烧器,诈为抄者,择空而行听察,得其号及主将姓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倾耳佇立,若有听察。”
    • 15.
      四要释义:旧指治理狱讼的四点要诀。
    • 16.
      坐狱释义:⒈指诉讼双方互相辩论。《左传·襄公十年》:“王叔 之宰与 伯舆 之大夫 瑕禽 坐狱於王庭,士匄 听之。”杜预 注:“狱,讼也。《周礼》: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故使宰与属大夫对争曲直。”杨伯峻 注:“坐狱,两造对讼。亦单言曰坐。”⒉入狱;坐监狱。宋 赵叔向《肯綮录·紫姑伸狱》:“﹝库官辈﹞初不知 飞 坐狱及死于除夕也。”孙犁《白洋淀纪事·秋千》:“你们村里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
    • 17.
      察狱释义:审理狱讼案件。
    • 18.
      归断释义:谓审理判决狱讼案件。《元代白话碑集录·1314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更先生每,自其间里有相争的勾当呵,孙真人 委付来的头目体例归断者;先生每与俗人每有析证的词讼有呵,孙真人 委付来的先生头目与管城子官人每一同归断者。”《元典章·刑部一·刑名》:“军人所犯重刑,各令总府归断完备,结案申部。”
    • 19.
      归狱释义:⒈犹归罪。《公羊传·闵公元年》:“﹝ 庆父 ﹞使﹝ 邓扈乐 ﹞弑 子般,然后诛 邓扈乐 而归狱焉。”《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颜师古 注:“李奇 曰:‘归罪过于民,不罪己也。’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严复《<法意>按语》:“唐 宋 诸儒,想望太平,皆太息于先王经制之破坏,而归狱 商君。”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记》:“汉口 之焚,论者胥归狱 冯公。”⒉返归监狱。唐 白居易《七德舞》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⒊归结狱讼。清 魏源《圣武记》卷八:“又狱有不能结
    • 20.
      情讯释义:谓处刑前逐级征讯意见以求民情。 汉 荀悦《申鉴·政体》:“故先王之刑也,官师以成之,棘槐以断之,情讯以宽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黄省曾 注:“《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以此三法者求民情。”

狱讼(yus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狱讼是什么意思 狱讼读音 怎么读 狱讼,拼音是yù sòng,狱讼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狱讼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