ǒu ōu òu,(1) 同“怄”,怄气。
tǔ tù,(1)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组词】: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2) 放出,露出。【组词】:高粱吐穗。吐故纳新。(3) 说出。【组词】:吐话。一吐为快。(1)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组词】:呕吐。上吐下泻。(2) 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例句】:吐还不义之财。
1. 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古代文献多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现一般不区分,而将有声无物者,称为“干呕”
英[vomit; be sick; throw up;]
⒈ 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
引《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歷 大头痛、小头痛 之山, 赤土、身热 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隋书·隐逸传·李士谦》:“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 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
韦君宜 《忆西榆林》:“乍开始打鱼,人们也受不了这湖上的风浪和冰凉的湖水,有的一上船就呕吐。”
⒈ 胃壁收缩异常,食物逆出口外,称为「呕吐」。多由胃病、中毒或精神作用而起。
1.汽车在山路上不停地颠簸,很多乘客都因晕车而呕吐不止。
2.在痛苦之中,妈妈挣扎着,翻滚着,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忍耐着没有休止的呕吐。
3.他先是头晕,继而又呕吐。
4.这个孩子呕吐得厉害,应该赶快到医院去。
5.粽子好吃,但要小心;食品加工,让人呕吐;要看证明,屈原就是这样被毒死的。
6.航轮在风浪中颠簸前进,许多旅客都呕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