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宪 [zǒng xiàn]
1. 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宪台,故称。
总宪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宪台,故称。
引明 张居正 《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又如臺长之古心卓行,处之总宪,最为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随堂,如众辅焉。”
总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相门洒埽释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 齊 相舍人門外……於是舍人見 勃 曹參,因以爲舍人。”后因以“相門灑埽”形容干求有术。清 钱谦益《吉水公总宪诣阙》诗:“世路揶揄誠有鬼,相門灑埽豈無人。”
- 2.
行赇释义:犹行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元光 三年,天子封 灌婴 孙 贤 为 临汝侯,续 灌 氏后八岁,坐行賕有罪,国除。”《后汉书·王符传》:“夫理直则恃正而不橈,事曲则諂意以行賕。不橈故无恩於吏,行賕故见私於法。”清 毛祥麟《对山馀墨·某公子》:“未几,总宪坐行賕免,田园皆籍没,愧愤而死。”参见“行贿”。
- 3.
被兵释义:⒈遭受战祸。《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 被兵,必亲 韩。”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蜀·李特》:“元康 中,氐 齐万年 反,关 西扰乱,天水、洛阳、扶国、始平 诸郡皆被兵。”宋 苏轼《私试策问》之三:“古之为兵者,戍其地则用其地之民,战其野则食其野之粟,守其国则乘其国之马,以是外被兵而内不知,此所以百战而不殆也。”清 吴伟业《赠总宪龚公芝麓》诗:“闻道 黄州 数被兵,读书长啸重围里。”⒉配备兵员。《管子·度地》:“都以临下,视有餘不足之处,輒下水官,水官亦以甲士当被兵之数。”尹知章 注:“水官既得甲士,还
- 4.
锋棱释义:⒈亦作“锋稜”。指物体的锋芒、棱角。宋 司马光《怪石》诗:“圭角老龙脊,锋稜秋剑鋏。”清 曹寅《砚山歌》:“按图絶似小 岱岳,背腹浑厚无锋稜。”叶圣陶《登雁塔》:“那石碑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⒉凌厉的气势。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官大踧踖,锋稜顿减。”⒊指刚直方正,气势凌厉。清 曾国藩《祭汤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调其舌。君则不然,喙刚如铁。锋稜所值,人谁女容?”宋晶如
- 5.
黑头公释义:⒈指少年而居高位者。《晋书·王珣传》:“弱冠与 陈郡 谢玄 为 桓温 掾,俱为 温 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 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 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唐 韩翃《送李中丞赴商州》诗:“当年紫髯将,他日黑头公。”清 吴伟业《寿总宪龚公芝麓》诗:“谈笑 阮生 青眼客,文章 王掾 黑头公。”⒉指毛笔。宋 黄庭坚《戏咏猩猩毛笔》:“束缚归来儻无辱,逢时犹作黑头公。”清 赵翼《分校杂咏·蓝笔》:“欣赏情同青眼客,别载权亚黑头公。”清 高鹗《笔》诗:“少年濡染处,争説黑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