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倡和 倡和的意思
chàng

倡和

简体倡和
繁体
拼音chàng hé
注音ㄔㄤˋ ㄏㄜ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hàng chāng,(1) 发动,首先提出。【例句】:倡言,倡始。倡议。倡导。提倡。首倡(首先提倡)。(2) 古同“唱”,唱和(hè)。(1) 古代称唱戏的人。【组词】:倡优。(2) 古同“娼”,妓女。

hé hè huò huó hú,(1) 相安,谐调。【组词】: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2) 平静。【组词】: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3) 平息争端。【组词】:讲和。和约。和议。和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例句】:二加二的和是四。(5) 连带。【例句】: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6) 连词,跟,同。【例句】:我和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例句】:我和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例句】: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组词】:和棋。和局。(10) 姓。(1) 和谐地跟着唱。【组词】:曲高和寡。(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组词】:和诗。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组词】:和面。和泥。(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组词】: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例句】:衣裳洗了三和水。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基本含义

指倡导和平、调和的行为。

倡和的意思

倡和 [chàng hé]

1. 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指以诗词相酬答。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

倡和 引证解释

⒈ 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

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礼记·乐记》:“倡和清浊。”
孔颖达 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

⒉ 指以诗词相酬答。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五:“﹝ 陈后主 ﹞与倖臣各製歌词,极於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赵 以寒士,而留余仍住 王公 旧屋,供饔飱,彼此倡和。”

⒊ 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

《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
杜预 注:“不相违也。”
《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 卢携 素事 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其后上无明君,朝无是非,诸名士乃争相倡和,树朋党,然上下知畏清议, 汉 之赖以维持者数十年。”

⒋ 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河 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国语词典

倡和 [chàng hé]

⒈ 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

《礼记·乐记》:「倡和清浊。」
唐·孔颖达·正义:「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

⒉ 一人先提议,他人再附和。

《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一个封袋上写著『程仪』,一本书、一个诗卷,知县看了,知道他也和本地名士倡和。」

⒊ 比喻夫妻感情和睦,夫唱妇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倡和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唱和释义:⒈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他们经常以诗词唱和。⒉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 2.
      奉和释义: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
    • 3.
      附和释义:不加辨别地跟着别 人说或做:随声附和。和(hè)。

倡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榜释义:甲榜和乙榜的合称。 亦指进士。唐 黄滔《酬徐正字夤》诗:“名从两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元 欧阳玄《试院倡和》诗之一:“两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联事旧同年。”《明史·选举志一》:“其后宗学寖多,颇有致身两榜、起家翰林者。”《恨海》第一回:“内中单表一个人姓 陈,名 棨,表字 戟临,广东 南海 人,两榜出身。”《老残游记》第七回:“他们少爷叫 柳凤仪,是个两榜,那一部的主事。”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甲榜乙榜》。
    • 2.
      亢厉释义:⒈奋扬。三国 魏 曹丕《报吴王孙权书》:“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肥遗蛇》:“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 阳山,以表亢厉。桑林 既祷,倏忽潜逝。”⒉严厉。《清史稿·王杲传》:“守备 贾汝翼 初上,为亢厉,抑诸酋长立阶下,诸酋长争非故事,尽阶进一等。”⒊激烈;激扬。《资治通鉴·晋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丁野鹤诗》:“野鹤 晚游京师,与 王文安 诸公倡和,其诗亢厉。”清 龚自珍《<
    • 3.
      倡和释义:⒈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孔颖达 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⒉指以诗词相酬答。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 陈后主 ﹞与倖臣各製歌词,极於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 以寒士,而留余仍住 王公 旧屋,供饔飱,彼此倡和。”⒊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
    • 4.
      倡园花释义:指柳絮。南朝 陈后主《折杨柳》诗:“杨柳动春情,倡园妾屡惊。”隋 江总 和诗:“万里音尘絶,千条杨柳结。不悟倡园花,遥同天岭雪……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因 陈后主 与 江总 这两首倡和诗,后遂以称柳絮为“倡园花”,以杨柳枝为“倡条”,并喻妓女。
    • 5.
      煇焕释义:犹灿烂。《隋书·经籍志四》:“煇焕斌蔚,辞义可观。”唐 康骈《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观者如堵,咸觉烟霏鹤唳,景物煇焕。”明 文徵明《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叙》:“断云残雪,下上煇焕。”
    • 6.
      爵土释义:⒈官爵和封地。《东观汉记·阴兴传》:“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新唐书·封常清传赞》:“常清 乃驱市人数万以婴贼锋,一战不胜,即夺爵土。”元 丁复《次韵噩无梦楩用堂吴中倡和佳什》:“刘郎 爵土方诸将,严子 生涯老一裘。”⒉指接受官爵和封地。《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夫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
    • 7.
      率事释义:行事。《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杜预 注:“率,犹行也。”
    • 8.
      虚日释义:⒈空闲的日子;间断的日子。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卷五:“村民见之,以鱼鱣非树中之物,咸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未尝虚日,因遂名 鱣父庙。”《宋史·食货志上三》:“祖宗建立 真、楚、泗州 转般仓,一以备中都缓急,二以防漕渠阻节,三则纲船装发,资次运行,更无虚日。”明 刘基《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序:“至正 甲午,予来 会稽,因得与群士大夫为 宝林 之游,而赋诗倡和,无虚日焉。”清 曹寅《戏题王安节画》诗:“风泉浩浩无虚日,但起诗情是俗人。”⒉赶集的日子。宋 陆游《江亭》诗:“野市逢虚日,江亭候暮潮
    • 9.
      蚓窍释义:⒈旧误蚯蚓能鸣,其声发于孔窍。比喻微不足道的音响。亦用以谦称自己的文才。语本唐韩愈轩辕弥明《石鼎联句》:“时於蚯蚓窍,微作苍蝇鸣。”宋刘克庄《和徐常丞洪秘监倡和》:“公诗妙巧过般输,蚓窍何堪和大儒。”清黄宗羲《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使山林者而与臺阁之事,蚓窍蝇鸣,岂谐《韶》《頀》。”⒉泛指拙劣的诗文创作。

倡和(changh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倡和是什么意思 倡和读音 怎么读 倡和,拼音是chàng hé,倡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倡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