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 [chàng hè]
1. 以原韵律答和他人的诗或词。
英[ write and reply in poems, using the same rhyme sequence; ]
2. 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英[ one singing a song and the others joining in the chorus; ]
唱和 引证解释
⒈ 歌唱时此唱彼和。
引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唱’。”
《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晋 左思 《吴都赋》:“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謡俗汁协,律吕相应。”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
⒉ 指音律相合。
引《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⒊ 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
引《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
《新唐书·李宗闵传》:“时 德裕 自 浙西 召,欲以相,而 宗閔 中助多,先得进,即引 僧孺 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德裕 所善皆逐之。”
⒋ 以诗词相酬答。
引唐 张籍 《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崔宗之 ﹞继又移官 金陵,与 李白 相遇,诗酒唱和。”
⒌ 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唱,一本作“倡”。
引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
国语词典
唱和 [chàng hè]
⒈ 唱歌时,互相应和。
引《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资治通鉴·卷二七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谑浪。」
⒉ 以诗词互相酬答。
引唐·张籍〈哭元九少府〉诗:「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⒊ 互相呼应、配合。
引《后汉书·卷一〇·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纪》:「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新唐书·卷一七四·李宗闵传》:「而宗闵中助多,先得进,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⒈ 唱歌时,互相应和。
引《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资治通鉴·卷二七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谑浪。」
⒉ 以诗词互相酬答。
引唐·张籍〈哭元九少府〉诗:「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⒊ 互相呼应、配合。
引《后汉书·卷一〇·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纪》:「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新唐书·卷一七四·李宗闵传》:「而宗闵中助多,先得进,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唱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吹一唱释义:吹:吹嘘。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 2.
一拉一唱释义:唱:唱和。一个人拉琴,另一个人唱和。比喻两人互相配合,一个下面说话,另一个在旁帮腔。
- 3.
三体释义:⒈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⒉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⒊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⒋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
- 4.
交唱释义:谓以诗词相唱和。
- 5.
侗族大歌释义: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6.
倒喇释义:金 元 时的一种杂戏。 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 清 犹存此戏。
- 7.
倡随释义:⒈夫唱妇随的略语。 夫唱于先,妇随于后。语出《关尹子·三极》:“夫者倡,妇者随。”旧社会男尊女卑,妻从夫命,故称。后用以形容夫妇关系融洽和美。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兹闻倡随相得,笔耕针耨,称嘉耦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从此你我三个人须要倡随和睦,同心合力,侍奉双亲,答报天恩。”⒉指夫妇以诗词相唱和。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李梅卿》:“嘉兴 冯柳东 教授 登府 之室 李梅卿 女史 畹,早嫻翰墨,倡随静好,盛年殂谢,教授深悼之。”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
- 8.
利川小曲释义:曲艺曲种。曾流行于 湖北 利川 的 茶兴、南坪 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
- 9.
劫火释义:⒈亦作“刧火”。 亦作“刦火”。亦作“刼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唐 张乔《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宋 李纲《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清 龚自珍《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⒉借指兵火。清 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 10.
和诗释义:⒈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饮酒和诗。 ⒉指与别人互相唱和的诗。
- 11.
咏唱释义:吟咏唱和。
- 12.
唱和释义:⒈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他们经常以诗词唱和。⒉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 13.
唱酬释义:以诗词互相唱和、互相酬答。
- 14.
壤地释义:⒈田地。《管子·八观》:“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韩非子·难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章炳麟《定版籍》:“孙文 曰:‘故买鬻者,庚偿其劳力而已,非能买其壤地也。’”⒉国土;领土。《左传·哀公十一年》:“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唐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今僕射 裴公 开镇蛮 荆,统郡惟九,常侍 杨公,领 湖 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吴玉章《纪念七七抗战二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苏联 ……与 中国 和 日
- 15.
奉和释义: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
- 16.
妍唱释义:谓美妙的歌词、曲调。《文选·谢惠连<雪赋>》:“邹阳 闻之,懣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张铣 注:“思其妍美,以为唱和。”清 吴伟业《楚两生行》:“洗出元音倾老辈,叠成妍唱待君王。”清 唐孙华《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妍唱发朱脣,何必倚笙筑。”
- 17.
宫徵释义:⒈古代五音中宫音与徵音的并称。汉 刘向《说苑·善说》:“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三国 魏 嵇康《琴赋》:“羽角俱起,宫徵相证。”唐 杜牧《感怀诗》:“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清 赵翼《偶书》诗:“两耳未甚聋,已难辨宫徵。”⒉泛指乐曲。宋 秦观《点绛唇》词:“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清 洪昇《长生殿·传概》:“先圣不曾删《郑》《卫》,吾儕取义翻宫徵。”⒊泛指声调。南朝 齐 陆厥《与沉约书》:“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唐 房玄龄《谏伐高丽表》:“文锋
- 18.
寡和释义:能唱和的人很少。
- 19.
山王释义:⒈晋 山涛 和 王戎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 山涛、王戎 显贵而不予列入。见《宋书·颜延之传》。唐 李德裕《仆射相公偶话旧唱和诗凄然怀旧辄献此诗》:“延年 如有作,应不用 山 王。”宋 梅尧臣《依韵四和正仲》:“嵇 阮 当时无俗虑,山 王 虽贵亦能陪。”元 熊与龢《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⒉旧指瑶族头领。元 无名氏《招捕总录》:“延祐 三年三月,德庆路 猺 蛮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禄、山王 李伯达 招降 圆麻山 猺 人 盘郎梗、盘古
- 20.
引子释义:⒈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⒉戏曲角色初上场时所念的一段词句,有时唱和念相间。⒊某些乐曲的开始部分,有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等作用。⒋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这一段话是下文的引子。我简单说几句做个引子,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⒌指药引子。
唱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吹一唱释义:吹:吹嘘。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 2.
一拉一唱释义:唱:唱和。一个人拉琴,另一个人唱和。比喻两人互相配合,一个下面说话,另一个在旁帮腔。
- 3.
三体释义:⒈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⒉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⒊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⒋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
- 4.
交唱释义:谓以诗词相唱和。
- 5.
侗族大歌释义: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6.
倒喇释义:金 元 时的一种杂戏。 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 清 犹存此戏。
- 7.
倡随释义:⒈夫唱妇随的略语。 夫唱于先,妇随于后。语出《关尹子·三极》:“夫者倡,妇者随。”旧社会男尊女卑,妻从夫命,故称。后用以形容夫妇关系融洽和美。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兹闻倡随相得,笔耕针耨,称嘉耦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从此你我三个人须要倡随和睦,同心合力,侍奉双亲,答报天恩。”⒉指夫妇以诗词相唱和。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李梅卿》:“嘉兴 冯柳东 教授 登府 之室 李梅卿 女史 畹,早嫻翰墨,倡随静好,盛年殂谢,教授深悼之。”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
- 8.
利川小曲释义:曲艺曲种。曾流行于 湖北 利川 的 茶兴、南坪 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
- 9.
劫火释义:⒈亦作“刧火”。 亦作“刦火”。亦作“刼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唐 张乔《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宋 李纲《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清 龚自珍《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⒉借指兵火。清 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 10.
和诗释义:⒈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饮酒和诗。 ⒉指与别人互相唱和的诗。
- 11.
咏唱释义:吟咏唱和。
- 12.
唱和释义:⒈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他们经常以诗词唱和。⒉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 13.
唱酬释义:以诗词互相唱和、互相酬答。
- 14.
壤地释义:⒈田地。《管子·八观》:“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韩非子·难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章炳麟《定版籍》:“孙文 曰:‘故买鬻者,庚偿其劳力而已,非能买其壤地也。’”⒉国土;领土。《左传·哀公十一年》:“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唐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今僕射 裴公 开镇蛮 荆,统郡惟九,常侍 杨公,领 湖 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吴玉章《纪念七七抗战二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苏联 ……与 中国 和 日
- 15.
奉和释义: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
- 16.
妍唱释义:谓美妙的歌词、曲调。《文选·谢惠连<雪赋>》:“邹阳 闻之,懣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张铣 注:“思其妍美,以为唱和。”清 吴伟业《楚两生行》:“洗出元音倾老辈,叠成妍唱待君王。”清 唐孙华《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妍唱发朱脣,何必倚笙筑。”
- 17.
宫徵释义:⒈古代五音中宫音与徵音的并称。汉 刘向《说苑·善说》:“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三国 魏 嵇康《琴赋》:“羽角俱起,宫徵相证。”唐 杜牧《感怀诗》:“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清 赵翼《偶书》诗:“两耳未甚聋,已难辨宫徵。”⒉泛指乐曲。宋 秦观《点绛唇》词:“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清 洪昇《长生殿·传概》:“先圣不曾删《郑》《卫》,吾儕取义翻宫徵。”⒊泛指声调。南朝 齐 陆厥《与沉约书》:“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唐 房玄龄《谏伐高丽表》:“文锋
- 18.
寡和释义:能唱和的人很少。
- 19.
山王释义:⒈晋 山涛 和 王戎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 山涛、王戎 显贵而不予列入。见《宋书·颜延之传》。唐 李德裕《仆射相公偶话旧唱和诗凄然怀旧辄献此诗》:“延年 如有作,应不用 山 王。”宋 梅尧臣《依韵四和正仲》:“嵇 阮 当时无俗虑,山 王 虽贵亦能陪。”元 熊与龢《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⒉旧指瑶族头领。元 无名氏《招捕总录》:“延祐 三年三月,德庆路 猺 蛮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禄、山王 李伯达 招降 圆麻山 猺 人 盘郎梗、盘古
- 20.
引子释义:⒈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⒉戏曲角色初上场时所念的一段词句,有时唱和念相间。⒊某些乐曲的开始部分,有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等作用。⒋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这一段话是下文的引子。我简单说几句做个引子,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⒌指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