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文言 文言的意思
wényán

文言

简体文言
繁体
拼音wén yán
注音ㄨㄣˊ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én,(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组词】:灿若文锦。(2) 刺画花纹。【组词】:文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组词】: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组词】: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组词】:文化。文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组词】:天文。水文。(7) 旧时指礼节仪式。【组词】: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组词】:文质彬彬。(9) 温和。【组词】:文火。文静。文雅。(10) 指非军事的。【组词】: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组词】:文言。文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组词】:文科。(13) 掩饰。【组词】:文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组词】:一文不名。(15) 姓。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书写和交流。

文言的意思

文言 [wén yán]

1. 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the literary Chinese; wen-yen;]

文言 引证解释

⒈ 华美之言。

《韩非子·说疑》:“文言多,实行寡。”
唐 马总 《意林》卷一:“文言华世,不中利民。”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文言美辞,列於章句。”

⒉ 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对“质言”而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 周公 口语,辞句质朴,不加文饰……文言如《周书·洪范》、《顾命》以及《仪礼》十七篇,都是史官精心制作,条理细密,文字明白。”

⒊ 文章。

《北史·元伟传》:“及 尉迟迥 伐 蜀,以 伟 为司録,书檄文言,皆 伟 所为。”
唐 梁肃 《修禅道场碑》:“汝,吾徒也,盍纪於文言,刻诸金石。”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⒋ 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蔡元培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文言上还有例句,如‘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等。”
巴金 《家》五:“白话信虽然据她的母亲说是‘比文言拖长了许多,而且俗不可耐’,但是她近来却喜欢写白话信,而且写得很工整。”


国语词典

文言 [wén yán]

⒈ 华美的言辞。

《韩非子·说疑》:「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

⒉ 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相对于白话而言。

语体

⒊ 《易经》十翼之一,孔子所作,专释乾坤二卦之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文言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古文释义:⒈泛指文言文。⒉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文风,提倡先秦和汉代所使用的散体的文言文,并把它叫做古文。⒊指春秋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即东土文字。

文言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白话释义:⒈指不能实现或没有根据的话:空口说白话。⒉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白话文。白话小说。⒊闲谈;聊天:两个人蹲在那里白话。
    • 2.
      语体释义: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 是适应不同社会活动范围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表达体式,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书面语体又可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文事务语体等。

文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周列国志释义:长篇小 说。明冯梦龙改订成书。一百零八回。小说的故事自西周末期起,止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体上取材于 史书,也有一些虚构的情节。用浅近文言写成。
    • 2.
      两塾师释义:文言文,[原文]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 3.
      主敬释义:中国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以敬作为修养方法,初见于《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和《周易·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处“敬”为谨慎的意思。
    • 4.
      之乎者也释义:之、乎、者、也都是文言文常用的虚词,四字连说常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喜欢古奥。
    • 5.
      乎而释义:⒈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赞叹。⒉“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
    • 6.
      乾九释义:《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 本义:“言乾元用九,见与他卦不同。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后以“乾九”称帝德。
    • 7.
      亦或释义:“亦或”曾经是一个古汉语组合,拆开来是“亦”和“或”两个文言虚词,可译作“也有的”“也有人”“也有时”。
    • 8.
      仪礼析疑释义:中国的一篇古文,属于文言文。
    • 9.
      何其毒也释义: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 多么狠毒呀!。
    • 10.
      佶屈释义:曲折,形容文字艰涩难懂。明 郑瑗《井观琐言》卷一:“鲁哀公 誄 孔子 辞,其文便佶屈。”清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非清言质説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澁语者比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再证之 三王 时,誓师有辞,迁都有誥,朝廷一二非常举动,不惮反復演説,大声疾呼,彼其意惟恐不大白於天下,故文告皆白话。而后人以佶屈难解者,年代绵邈,文字不变而语变也。”
    • 11.
      倒装释义:⒈修辞方式,用颠倒词句的次序来达到加强语势、语调和突出语意等效果。如安徽民歌如今歌手人人是,唱得长江水倒流,上一句就是如今人人是歌手的倒装。⒉一种语法规则,多见于文言文、外文。如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的倒装,之在此起前置宾语的作用。
    • 12.
      共亿释义:犹相安,和协。 《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 许 自为功乎?”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上》引 王念孙 曰:“共字当读去声。共亿犹今人言相安也。一二父兄不能共安,犹下文言寡人有弟不能和协也。”
    • 13.
      十翼释义:《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 孔子 所作,总称“十翼”。翼,辅助。
    • 14.
      半文不白释义:文言和白话夹杂。同“半文半白”。
    • 15.
      半文半白释义:文言和白话夹杂。亦作“半文不白”。
    • 16.
      发端词释义:也叫发语词。多用在句首,揭举事物。文言中有夫、维、盖等词。
    • 17.
      发语词释义:文言虚词的一种。 多用于句首,指示所言事物。有“夫”“维”“盖”等词。
    • 18.
      发语辞释义:文言助词的一种,用于一篇或一段文章的开头。
    • 19.
      古今谭概释义:又名《谈概》、《古今笑》。 明代文言小说集。冯梦龙编。分迂腐、怪诞等三十六门。多取材正史,又夹杂稗官野史、笔记丛谈。其中不少故事为后来“三言”、“二拍”所取材。
    • 20.
      古文家释义:⒈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⒉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文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周列国志释义:长篇小 说。明冯梦龙改订成书。一百零八回。小说的故事自西周末期起,止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体上取材于 史书,也有一些虚构的情节。用浅近文言写成。
    • 2.
      两塾师释义:文言文,[原文]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 3.
      主敬释义:中国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以敬作为修养方法,初见于《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和《周易·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处“敬”为谨慎的意思。
    • 4.
      之乎者也释义:之、乎、者、也都是文言文常用的虚词,四字连说常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喜欢古奥。
    • 5.
      乎而释义:⒈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赞叹。⒉“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
    • 6.
      乾九释义:《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 本义:“言乾元用九,见与他卦不同。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后以“乾九”称帝德。
    • 7.
      亦或释义:“亦或”曾经是一个古汉语组合,拆开来是“亦”和“或”两个文言虚词,可译作“也有的”“也有人”“也有时”。
    • 8.
      仪礼析疑释义:中国的一篇古文,属于文言文。
    • 9.
      何其毒也释义: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 多么狠毒呀!。
    • 10.
      佶屈释义:曲折,形容文字艰涩难懂。明 郑瑗《井观琐言》卷一:“鲁哀公 誄 孔子 辞,其文便佶屈。”清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非清言质説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澁语者比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再证之 三王 时,誓师有辞,迁都有誥,朝廷一二非常举动,不惮反復演説,大声疾呼,彼其意惟恐不大白於天下,故文告皆白话。而后人以佶屈难解者,年代绵邈,文字不变而语变也。”
    • 11.
      倒装释义:⒈修辞方式,用颠倒词句的次序来达到加强语势、语调和突出语意等效果。如安徽民歌如今歌手人人是,唱得长江水倒流,上一句就是如今人人是歌手的倒装。⒉一种语法规则,多见于文言文、外文。如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的倒装,之在此起前置宾语的作用。
    • 12.
      共亿释义:犹相安,和协。 《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 许 自为功乎?”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上》引 王念孙 曰:“共字当读去声。共亿犹今人言相安也。一二父兄不能共安,犹下文言寡人有弟不能和协也。”
    • 13.
      十翼释义:《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 孔子 所作,总称“十翼”。翼,辅助。
    • 14.
      半文不白释义:文言和白话夹杂。同“半文半白”。
    • 15.
      半文半白释义:文言和白话夹杂。亦作“半文不白”。
    • 16.
      发端词释义:也叫发语词。多用在句首,揭举事物。文言中有夫、维、盖等词。
    • 17.
      发语词释义:文言虚词的一种。 多用于句首,指示所言事物。有“夫”“维”“盖”等词。
    • 18.
      发语辞释义:文言助词的一种,用于一篇或一段文章的开头。
    • 19.
      古今谭概释义:又名《谈概》、《古今笑》。 明代文言小说集。冯梦龙编。分迂腐、怪诞等三十六门。多取材正史,又夹杂稗官野史、笔记丛谈。其中不少故事为后来“三言”、“二拍”所取材。
    • 20.
      古文家释义:⒈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⒉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文言造句

1.一读起文言文,他就有如堕烟海的感觉。

2.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3.这篇议论文言之成理。

4.开掘学生的习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

5.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6.文言文和写白话文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而是关系紧密。

7.初中的学生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8.古文基础不好,却偏要用文言写作,弄得不今不古,实在不像样子。

9.无非就是干得好之类,日常生活不用那么咬文嚼字,全用文言文,你儿子固然不懂,你也未必有面子。

10.对于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词名句,必须经过仔细体味,才能心领神会。

11.这篇文言文,我看了几遍都不懂,经老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后,才完全明白了。

12.这篇作文他写得似文言不像文言,似白话不像白话,弄得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文言(wen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文言是什么意思 文言读音 怎么读 文言,拼音是wén yán,文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文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