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侮 [wài wǔ]
1. 外国的侵略或欺侮。
例抵御外侮。
英[foreign aggression;]
外侮 引证解释
⒈ 来自外国、外族的侵犯和凌辱。
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
《宋史·孔文仲传》:“虞、夏、商、周 之盛,未尝无外侮。”
郑观应 《盛世危言·通使》:“保吾民,御外侮,维和局,伸国权,使臣之所繫不綦重歟。”
吴玉章 《论辛亥革命》:“如果当时 清 政府在抵御外侮方面是坚决的,那末,拥护它的人也许要多一些。”
⒉ 谓对外侵犯、欺凌。
引《汉书·五行志上》:“内怠政事,外侮四邻。”
⒊ 来自外界的侵犯、欺凌。
引晋 潘岳 《离合》诗:“嫣然以憙,焉惧外侮。”
国语词典
外侮 [wài wǔ]
⒈ 外来的侮辱或侵侮。
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
晋·潘岳〈离合〉诗:「嫣然以喜,焉惧外侮。」
反内侮
外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公侯干城释义:指为公侯抵御外侮的武将。
- 2.
刍牧释义:⒈割草放牧。《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帝令 史建瑭 以轻骑尝寇,获芻牧者二百人,问其兵数,精兵七万。”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乘舆播荡,神京陆沉,天坛为芻牧之场,曹署充屯营之帐,中国 数千年来,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时者也。”⒉放牧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卜式 试于芻牧,弘羊 擢于贾竖,衞青 奋於奴僕,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唐 陆龟蒙《村夜二篇》诗之二:“祗効芻牧言,敢防轻薄駡。”⒊家畜。指马牛羊
- 3.
卷摺释义:科举考试的考卷。 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矧於士而不士,聚千百帖括卷摺考据词章之辈,於歷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见,於万国形势,瞢然未有所闻者,而欲与之共天下,任庶官,行新政,御外侮,其可得乎?”
- 4.
外侮释义:外国的侵略和压迫:抵御外侮。
- 5.
尽其在我释义:谓尽自己的力量做好应做的事。清 王韬《书重刻<弢园尺牍>後》:“夫今時之所急,亦惟輯强鄰、御外侮而已,二者要惟先盡其在我耳。”叶圣陶《脚步集·过去随谈》:“人家却说了:‘现在的大学,名而已!你何必拘拘?’我想这固然不错;但从‘尽其在我’的意义着想,不能因大学不像大学,我就不妨去当不像大学教员的大学教员。”
- 6.
扞御释义:防御;抵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 周。召穆公 亦云。”汉 蔡邕《黄钺铭》:“始受旄鉞金鼓之任,扞御三垂。”《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李嗣昭 与 李嗣源 夜入 汴 军,斩将搴旗,敌人扞御不暇,自相惊扰。”明 宋濂《故朝列大夫苏公墓志铭》:“煦嫗扞御一以恩,设心不让 汉 吏循。”
- 7.
抗御释义:抵抗和防御:抗御外侮。抗御灾害。
- 8.
抵御释义:抵挡;抵抗:抵御外侮。抵御风沙侵袭。
- 9.
捍御释义:保卫;抵御:捍御边疆。捍御外侮。
- 10.
捍难释义:抵御外侮。
- 11.
日非释义:犹言一天天败坏。 《孔丛子·抗志》:“子思 谓 卫君 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新华文摘》1983年第8期:“那个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一天加重一天,清 朝政府腐朽卖国的本质也越来越明显,国事日非,外侮日亟。”
- 12.
欺陵释义:同“欺凌”。唐 韩愈《送穷文》:“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明史·云南土司传三·缅甸》:“乞命以职,赐冠服、印章,庶免欺陵。”清 林则徐《严禁中外商民贩卖鸦片烟示》:“惟当专心向内,则外侮自不能欺陵。”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受尽了风雨的欺陵,忍足了人们的讥笑。”
- 13.
眇质释义:菲薄的姿质。古代帝王自谦之词。《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朕以眇质,获承至尊;念国家积累之基,遭外侮侵陵之患。”参见“眇身”、“眇躬”。
- 14.
肉腐出虫释义:肉腐烂了,就会生出蛆虫。比喻事物本身不健全,祸患自然就发生。也比喻国家不安定,外侮就会乘虚而入。
- 15.
阋侮释义:内争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