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易 [duō yì]
1. 谓常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轻易行事。
多易 引证解释
⒈ 谓常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轻易行事。
引《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帝 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 魏其 ? 魏其 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裴駰 集解:“多易,多轻易之行也。”
多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俗好释义:流俗之所喜好。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 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 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 亦发哀”裴松之 注引《吴书》曰:“肃 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宋 欧阳修《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诗:“看多易猒情不专,鬭紫夸红随俗好。”清 姚椿《乔处士遗集序》:“处士侍父柘溪,吟咏自乐,不顾俗好。”
- 2.
口祸之门释义:祸:灾祸。嘴是招惹祸患的大门。形容话多易惹祸。
- 3.
多易多难释义:多易: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难: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 4.
才语释义:运用生僻的典故、词藻以显示机巧的言辞或文字。 《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袁淑 尝诣 义康。义康 问其年,答曰:‘邓仲华 拜衮之岁。’义康 曰:‘身不识也。’淑 又曰:‘陆机 入 洛 之年。’义康 曰:‘身不读书,君无为作才语见向。’”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宋 景文公 作《唐书》,尚才语,遂多易前人之言。”清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自序》:“今则对客进牘,字惟谈欢;举杯当歌,声必论慼。以常谈为才语,谓暴謔为高言。此又一蔽也。”
- 5.
捐纳释义: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 此制起于 秦 汉,称纳粟。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清 昭槤《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
- 6.
无难释义:⒈没有困难;不困难。 《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三国志·魏志·蒋济传》:“以陛下圣明神武之略,舍其缓者,专心讨贼,臣以为无难矣。”⒉没有灾祸。《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淮南子·氾论训》:“知所以免於难,而不知所以无难,论事如此,岂不惑哉!”宋 苏轼《洗儿》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7.
言多伤倖释义: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 8.
言多伤幸释义: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 9.
言多伤行释义: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 10.
轻诺寡信释义:轻易许下诺言的,往往很少守信用。 《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诺: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