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门 [yìng mén]
1. 照管门户。指应接叩门之意。
例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李密《陈情表》
应门的领客入厅。
英[attend the door;]
应门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王宫的正门。
引《诗·大雅·緜》:“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毛 传:“王之正门曰应门。”
《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宫中南嚮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
南朝 梁 柳恽 《长门怨》诗:“玉壶夜愔愔,应门重且深。”
宋 范仲淹 《明堂赋》:“中阶之前,三公屹然;应门之外,九采察焉。”
清 钱谦益 《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应门沉沉,莫可扣击。”
⒉ 照应门户。指守候和应接叩门的人。
引《庄子·让王》:“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晋 李密 《陈情事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二十:“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董文恪 公老僕 王某,性谦谨,善应门,数十年来未忤一人。”
许地山 《人非人》:“有时晚间想去找她出来走走,十次总有九次没人应门。”
国语词典
应门 [yìng mén]
⒈ 古代宫廷的正门。
引《诗经·大雅·绵》:「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⒉ 管理门户开启或应对访客。
引《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董文恪公老仆王某,性谦谨,善应门。数十年未忤一人。」
⒊ 当家主持门户。
引《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诸子应门,或殁于官,或丧于途。」
应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门释义:⒈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 注:“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孙诒让 正义:“云‘天子十二门’者,四旁各三门,总十二门。”⒉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礼记·明堂位》“天子应门”汉 郑玄 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孔颖达 疏:“此经有库门、雉门,又《檀弓》云:‘鲁庄公 之丧,既葬,而絰不入库门。’定 二年‘雉门灾’。是 鲁 有库、雉,则又有路门,可知 鲁 既有三门,则餘诸侯亦有三门。”清 夏炘《
- 2.
中门释义:⒈内、外门之间的门。《周礼·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郑玄 注:“中门,於外内为中,若今宫閽门。郑司农 云,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玄 谓雉门,三门也。”孙诒让 正义:“此中门实不专属雉门。当兼库、雉、应三门言之。盖五门以路门为内门,皋门为外门,餘三门处内外之间,故通谓之中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执诸 季氏 中门之外。”唐 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典籤 崔简 妻 郑氏 初到,王遣唤……遂入王中门外小阁。”⒉门的当中。《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
- 3.
五门释义:⒈古代宫廷设有五门,自外而内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⒉泛指宫城之门。⒊借指京城。⒋佛教语。坐禅所用的五大“对治法门”,《五门禅精要用法》:“坐禪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浄,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
- 4.
候正释义:古代军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杜预 注:“候正,主斥候。”《周书·尉迟迥传》:“隋文帝 又使候正 破六汗裒 诣 迥 喻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周天元 如 同州,增候正、前驱、式道候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於 赤岸泽,数十里间,幡旗相蔽,音乐俱作。”胡三省 注:“候正,主候望。”
- 5.
决履释义:破鞋子。 决,通“缺”。语本《韩诗外传》卷一:“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晋 陶潜《咏贫士》之三:“原生 纳决履,清歌畅商音。”履,一本作“屨”。
- 6.
劬勚释义:劳苦;勤劳。明 李东阳《可闲堂诗序》:“以髫丱应门户,晨夕劬勩,不遗餘力。”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民利》:“留都地在輦轂,有昔人龙袖骄民之风,浮惰者多,劬勩者少。”清 钱谦益《天河公生圹志》:“公今年八十,筋力方刚,博弈谈啸,濡翰尽数纸,傴僂俯躬,不告劬勩。”
- 7.
劬勩释义:劳苦;勤劳。明 李东阳《可闲堂诗序》:“以髫丱应门户,晨夕劬勩,不遗餘力。”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民利》:“留都地在輦轂,有昔人龙袖骄民之风,浮惰者多,劬勩者少。”清 钱谦益《天河公生圹志》:“公今年八十,筋力方刚,博弈谈啸,濡翰尽数纸,傴僂俯躬,不告劬勩。”
- 8.
十玄释义:中国 佛教华严宗的核心教义,又称十玄门、十玄缘起。 其内容为: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和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旨在发明华严宗特有的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见 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和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 9.
官骑释义:⒈王室的骑兵。《史记·秦始皇本纪》:“长信侯 毐 作乱而觉,矫王御璽及太后璽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 翟 君公、舍人,将欲攻 蘄年宫 为乱。”《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詔 焉 与俱就国,从以虎賁官骑。”李贤 注引《汉官仪》:“騶骑,王家名官骑。”⒉泛指官府的骑兵。《晋书·王祥传》:“赐安车駟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牀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 睢阳公 舍人,置官骑二十人。”唐 王维《酬慕容上》诗:“挟轂双官骑,应门五尺僮。”
- 10.
客奉释义:供应门客的生活费用。
- 11.
支应释义:⒈应付:一个人支应不开。⒉供应:支应粮草。⒊守候;听候使唤:支应门户。今天晚上我来支应,你们去睡好了。
- 12.
期功释义:亦作“朞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晋 李密《陈情事表》:“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煢煢独立,形影相弔。”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明律·释知称》:“每有凶故,秉戒节哀,唯行道加勤,以终朞功之制。”明 李东阳《刘益斋传》:“生弥月而孤,族无期功之亲。”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按 边氏 聚族 河间 已数百载,阮宗南北,裴眷东西,其行辈几不可復辨。己卯同捷六君,亦不皆期功房从之亲。”
- 13.
杖藜释义:⒈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唐 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宋 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⒉藜杖;拐杖。唐 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宋 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明 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 14.
璇台释义:⒈亦作“璿臺”。亦作“琁臺”。饰以美玉的高台。本为 夏 天子的台名。《竹书纪年》卷上:“帝 启,元年癸亥……大饗诸侯於 璿臺。”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 武王 ﹞命 原公 释百姓之囚,归 璇臺 之珠玉。”晋 张协《七命》:“云屏烂汗,琼壁青葱。应门 八袭,琁臺 九重。”⒉泛指华美的台观。《旧唐书·辛替否传》:“臣闻出家修道者……何必璇臺玉树,寳像珍龕,使人困穷,然后为道哉!”⒊传说中仙人的居所。晋 郭璞《游仙诗》之十:“璇臺 冠 崑 岭,西海 滨 招摇。”元 陈樵《月庭赋》:“邀我乎 璇臺 之上,期
- 15.
譍门女释义: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谓:唐 代 崔护 清明郊游,至村居酒渴求饮。 有女应门,以杯水至,“设牀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佇立,意属殊厚。”明年清明再访,“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用为典故。宋 苏轼《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映帘空復小桃枝,乞浆不见譍门女。”参见“人面桃花”。
- 16.
贫非病释义:孔子 弟子 原宪 居 鲁 而贫,子贡 轩车大马而见之。“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 17.
踵决释义:⒈见“踵决”。 ⒉亦作“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庄子·让王》:“曾子 居 卫,緼袍无表,颜色肿噲,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缨絶,捉衿而肘见,纳屨而踵决。”成玄英 疏:“履败纳之而跟后决也。”汉 刘向《新序·节士》:“原宪 冠桑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袵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 18.
辄入释义:擅入;随便进去。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二:“《翰林志》云:学士院南北厅外各有铃索,人不敢輒入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輒入中堂。”《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童僕都居花外,无故不得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