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法 [shī fǎ]
1. 诗的创作方法和规律。
诗法 引证解释
⒈ 诗的创作方法和规律。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杜 之诗法出 审言,句法出 庾信,但过之尔。
引杜 之诗法, 韩 之文法也。”
宋 杨万里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明 海瑞 《注唐诗鼓吹序》:“况賡歌《风》、《雅》、《颂》,诗法在焉。”
郑逸梅 《南社社友事略·苏曼殊》:“三四句不从此着想,衡以诗法,也太疏忽。”
国语词典
诗法 [shī fǎ]
⒈ 作诗的方法。
引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杜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尔。」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诗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言律诗释义: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於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沉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 2.
俗体释义:⒈格调不高雅的文体。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郭绍虞 校释引 陶明濬 《诗说杂记》:“俗体者何?当是所盛行如应酬诸诗,毫无意味,腴词靡靡,若试帖等类。”⒉指俗体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其在中书,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为宋。公见之,不肯下笔。” 元 周伯琦 《六书正讹序》:“虽或辨其舛戾,而犹淆以俗体。”
- 3.
刺天释义:⒈直入云天,谓极高。晋 木华《海赋》:“巨鳞插云,鬐鬣刺天。”唐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赤甲 白盐 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仇兆鳌 注:“刺天,言山势之高。”⒉冲入天空。多喻名位遽升。唐 韩愈《祭柳子厚文》:“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復,羣飞刺天。”宋 陈师道《次韵答学者》:“行地径须先八骏,刺天终不羡餘飞。”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郎官 马子约 题诗法堂壁间曰:‘十年衰病卧林泉,鵷露羣飞竞刺天。黄纸除书犹到汝,固知清世不遗贤。’”
- 4.
对句释义:⒈原指古代诗文中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句子。魏 晋 以来,文人学士讲究声韵骈俪,对句在形式上渐趋格律化。近体诗兴起后,因称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为对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张华 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 诗言‘宣尼 悲获麟,西狩泣 孔邱’。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駢枝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⒉指对联。《西游记》第四四回:“殿门前掛一联黄綾织锦的对句,綉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法;河清海晏,祈求万岁有餘年。’”清
- 5.
征行释义:⒈远行,旅行。 《国语·晋语四》:“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宋 苏轼《张寺丞益斋》诗:“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宋 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⒉从军出征。《三国志·魏志·曹真传》:“真 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晋书·刘弘传》:“﹝ 刘弘 ﹞乃以 侃 为前锋督护,委以讨 敏 之任。侃 遣子及兄子为质,弘 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唐 杜甫《清明》诗:“马援 征行在眼前,葛强 亲近同心事。”⒊谓从正道前行。汉 蔡邕《伤故栗赋》:“树遐
- 6.
渊永释义:渊永,汉语词语,意思是深长;深远出自诗法家数赠别
- 7.
转摺释义:回转波折;转折。宋 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 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摺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 张颠 教 颜真卿 谬论。”元 杨载《诗法家数》:“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转摺要不著力,曰占地步。”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此词律之难工,但勿为转摺怪异不祥之音,斯得之己,姑舍是。”
- 8.
野路诗释义:与传统的诗旨诗法相背的诗。 明 代对公安派诗的贬称。明 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而剽窃成风,万口一响,诗道寝弱。至於今市贾佣儿,争为謳吟,递相临摹,见人有一语出格,或句法事实非所曾见者,则极詆之为野路诗。”
- 9.
隔靴搔痒释义:隔着靴子挠痒。 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抓住要害,不解决问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