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策 [liáng cè]
1. 好的计划。
英[ good plan; ]
2. 好策略。
英[ sound strategy; ]
良策 引证解释
⒈ 善策,妙计。
引《旧唐书·薛登传》:“断浮虚之饰词,收实用之良策。”
元 岑安卿 《黄金台》诗:“郭生 马喻真良策,亟拜 乐卿 为上客。”
《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我二人商量个良策,定要把这桩事挽回转来。”
国语词典
良策 [liáng cè]
⒈ 筹划细密的好计策。也作「良谋」、「良算」。
引《旧唐书·卷一〇一·薛登传》:「断浮虚之饰词,收实用之良策。」
《三国演义·第二回》:「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
近善策 上策
反下策
良策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下策释义:指不高明的策略或办法。
- 2.
诡计释义:狡诈的计谋、花招:诡计多端。
良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释义: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南齐书·王敬则传》:“是时上疾已篤。 敬则 仓卒东起,朝廷震惧。 东昏侯 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 征虏亭 失火,谓 敬则 至,急装欲走。有告 敬则 者, 敬则 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亦作“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九:“ 渊材 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余易木 《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
- 2.
奸便释义:亦作“奸便”。奸计。《三国志·吴志·陆抗传》:“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姦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三:“贼徒胆破,军势不安,逃遁有跡,日夜枝梧,免落奸便。”《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乞早差近上臣僚监督臣僚 鄜延 一路进兵,同入贼界,免致落贼姦便。”
- 3.
宋人酤酒释义:这则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推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用恶犬、猛狗来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权奸,指出正是这些邪恶小人蒙蔽、挟持了君主,使他们听不见治国的良策,亲近不了敬献忠言的贤臣。
- 4.
徐图释义:慢慢地从容地谋划(做某事):徐图良策。
- 5.
志广才疎释义:犹志大才疏。 宋 李纲《奏陈利害札子》:“今 浚 之罪乃在於志廣才疎,力小任重,不能諮諏良策,而專於自用。”
- 6.
执守释义:⒈持守;坚持。 《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然必顾瞻礼义,执守规矩,不犹愈于学非而博者乎!”章炳麟《代议然否论》:“余固非执守共和政体者。”⒉犹操守。亦指保持节操。唐 赵璘《因话录》卷五:“裴公 曰:‘公诚佳士,但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而隳朝廷纲纪……’其执守如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上无执守,为汝辈所惑。”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往者士人多以借权为良策,吾尝斥之,以为执守未坚,而沦没於富贵之中,则鲜不毁方而合矣
- 7.
浇譌释义:同“浇讹”。宋 司马光《贤良策》:“兹二者岂世俗浇譌不可復振,将教之禁之之道有所未备也。”譌,一本作“伪”。
- 8.
生质释义:犹禀赋。语本 汉 董仲舒《对贤良策一》:“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 丘 者焉”宋 朱熹 集注:“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清 唐甄《潜书·法王》:“三代 以后多过人之才,皆其生质,不由学问。”严复《救亡决论》:“若夫爱士之仁,报国之勇,虽非自弃流品之外者之所能,然尚可望由於生质之美而得之。”
- 9.
美盛释义:⒈美艳茂盛;美好壮盛。《诗·周南·葛覃》“维叶萋萋”汉 郑玄 笺:“叶萋萋然,喻其容色美盛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晋 杜预 注:“高平曰原,喻 晋 军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⒉美好;华美。汉 董仲舒《贤良策》:“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北齐书·魏收传》:“在途作《聘游赋》,辞甚美盛。”
- 10.
至道嘉猷释义:可以理解成真理良策。
- 11.
良图释义:⒈很好地谋划。⒉好办法;良策。
- 12.
良策释义:高明的计策;好的办法:别无良策。
- 13.
良筹释义:良策。
- 14.
誖谬释义:亦作“誖繆”。荒谬,不合道理。汉 董仲舒《贤良策》之一:“故治乱废兴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贤良制》:“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统与?”
- 15.
诛名释义:谓根据名义、表面现象而定是非善恶。汉 董仲舒 《贤良策二》:“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 16.
诛逐释义:诛戮、贬斥。 汉 董仲舒《贤良策二》:“臣闻 尧 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 舜、禹、稷、卨、咎繇。”《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元年》:“时殿省旧人多见诛逐,唯 爰(徐爰)巧於将迎,始终无迕;废帝 待之益厚,羣臣莫及。”明 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赖皇上天纵神武,赫然一怒,诛逐偷惰,拔用英奇。”
- 17.
谋野释义: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裨諶 能谋,谋於野则获,谋於邑则否。”后因以“谋野”指良策或策谋。明 陈子龙《杂诗》之三:“谋野愧良筹,遯荒适孤尚。荷蓧岂无侣,饭牛今谁唱?”⒉指谋于野。清 曾国藩《李勇毅公神道碑铭》:“公乃自 瑞 挈千七百人回救 湖北,师至 黄州,与 胡文忠 公并轡谋野,周览形势。”
- 18.
进可替不释义:指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同“进可替否”。
- 19.
进可替否释义:指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
- 20.
长筹释义:长远之计;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