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尺释义:⒈表度量。十寸为一尺。《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汉 刘向《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水浒传》第八四回:“原来那 天山勇,马上惯使漆抹弩,一尺来长铁翎箭,有名唤做一点油。”⒉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韩诗外传》卷七:“子贡 曰:‘两国搆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市吏於是与 子胥 俱入见王,王僚 恠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唐 孟郊《秋怀》
- 2.
东帝释义:⒈东方的帝王。 战国 时 齐湣王 自称。《吕氏春秋·孝行》:“齐 以东帝困於天下。”高诱 注:“齐 湣 王僭 号於东,民不顺之,故困於天下。”《史记·魏世家》:“﹝ 魏昭王 ﹞八年,秦昭王 为西帝,齐湣王 为东帝,月餘,皆復称王归帝。”⒉东方的帝王。汉景帝 时 吴王 刘濞 自称。《汉书·吴王刘濞传》:“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諭 吴王 拜受詔。吴王 ……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⒊东方的帝王。唐 代 南诏 閤罗凤 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閤罗凤 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 吐蕃,吐蕃 以为弟……
- 3.
中记室释义:古官名。 南北朝 时,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专管表章书记工作。《陈书·高祖纪上》:“遣中记室参军 江元礼 以事表 江陵。”《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頊 将出,中记室 毛喜 驰入见 頊。”胡三省 注:“《五代志》:‘梁 制,藩王国及庶姓有持节,府有中録事、中记室。’”
- 4.
后閤释义:⒈后门。《汉书·游侠传·陈遵》:“﹝刺史﹞突入见 遵 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閤出去。”颜师古 注:“以其前门关闭,故从后閤出之也。”《魏书·萧昭业传》:“昭业 独住 西州,每至昏夜,輒开后閤,与诸小人共至诸营署恣淫宴。”⒉后楼。《晋书·王敦传》:“乃开后閤,驱诸婢妾数十人并放之。”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七九:“都缘没箇 红儿 貌,致使轻教后閤开。”⒊见“后阁”。
- 5.
好语释义:⒈赞扬、称颂的话。《史记·南越列传》:“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无失礼,要之不可以説好语入见。入见则不得復归,亡国之势也。”唐 李贺《沙路曲》:“沙路归来闻好语,旱火不光天下雨。”王琦 汇解:“好语,谓民间称颂之语。”⒉指仁义之言,善言。《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 为外祖母筑馆於 甄氏”刘孝标 注引《魏末传》:“帝置弓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復杀其子。’文帝 曰:‘好语动人心。’”⒊佳音,好消息。唐 白居易《秋霖中奉裴令公见招早出赴会马上先寄六韵》:“素书传好语,絳帐赴佳期。”宋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 6.
姊姊释义:⒈姐姐。唐 司空图《灯花》诗之二:“姊姊教人且抱儿,逐他女伴卸头迟。”冰心《超人·离家的一年》:“你要走了,叫你父亲带你和小姊姊出去玩一玩吧!”⒉称母亲。《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武成 践祚,逼后淫乱,云:‘若不许,我当杀尔儿。’后惧,从之。后有娠,太原王 绍德 至閤,不得见,愠曰:‘儿岂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见儿。’”⒊称乳母。《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 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北齐书·琅邪王俨传》:“尊兄若欲杀臣,不敢逃罪,若放臣,愿遣姊姊来迎臣,臣即入见。”此“姊
- 7.
客省释义:⒈古代官署名。宋 王溥《唐会要·鸿胪寺》:“大歷 四年七月,詔罢给客省之廪,每岁一万三千斛。永泰 已后,益以多事,四方奏计,或连岁不遣,仍於 右银臺门 置客省以居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其夜,呼 曄(范曄)置客省。”胡三省 注:“客省,凡四方之客入见者居之,属典客令。”⒉外省。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那沙洲上面也有几家人家,有一座古庙名叫 韩王庙 ……那以前大约是客省人的会馆。”
- 8.
得道肥释义:谓坚守道义而心安理得。语本《韩非子·喻老》:“子夏 见 曾子,曾子 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 曰:‘何谓也?’子夏 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於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宋 黄庭坚《元师自荣州来因复用旧所赋此君轩诗韵赠之并简元师法弟周彦公》:“但知战胜得道肥,莫问无肉令人瘦。”
- 9.
忠劲释义:忠诚刚直。《晋书·郗鉴等传赞》:“道徽 忠劲,高芬远映。”《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九年》:“瑀 违众孤立,唯陛下知其忠劲,曏不用圣明,求免难矣!”明 沉德符《野获编·勋戚·刘璟铁简》:“且 璟 遇 文皇 即位,召之不至。乃以叛逃亲王逮至京,入见但称殿下。又云‘殿下百世难逃一箇字’,因縊死狱中。其人忠劲如此,高皇帝 即以铁简畀之,亦不为过。”
- 10.
惕然释义:⒈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公汗出惕然。”汉 刘向《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宋 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⒉忧虑貌。唐 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宋 陆游《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明 无名氏《四贤记·义劝》:“
- 11.
朝辞释义:谓大臣外任,入朝叩辞帝王。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三:“凡贵臣出守,朝辞例有颁赐。”《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凡官外徙者皆放朝辞,而 询 独许入见。”
- 12.
校计释义:⒈计算,核算。 《后汉书·郎顗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彫文之饰。”《魏书·朱元旭传》:“元旭 入见,於御座前屈指校计 寳夤 兵粮乃踰一年,事乃得释。”⒉犹计较。《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 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 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 琮 校计。”《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明 李东阳《书石勒听讲图后》:“且 勒 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
- 13.
梦徵释义:犹梦兆。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天圣 初,宋元宪公 在场屋日,梦魁天下。故事,四方举人集京师,当入见,而 宋公 姓名偶为众人之首,礼部奏举人 宋郊 等,公大恶之,以为梦徵止此矣,然其后卒为大魁。”明 文徵明《董氏竹冈阡碑》:“初大理之葬御史公也,有梦徵焉。”清 钱泳《履园丛话·梦幻·南游梦》:“旋署 松江府 知府,州人遮道送别,公避之,由北门登舟,然后知梦徵之乃如此也。”
- 14.
沾醉释义:⒈谓大醉。明 沉德符《野获编·府县·金元焕》:“即具酒肴盛饌……人人以大觥沃之沾醉。”清 周亮工《与陈琪园书》:“旅次 龙山,饮羊羔酒过多,沾醉,草草都不能文。”⒉霑醉:大醉。因酒醉时胸襟沾湿,故称。《汉书·游侠传·陈遵》:“尝有部刺史奏事,过 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 遵 霑醉时,突入见 遵 母。”颜师古 注:“霑,湿。言其大醉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四年》:“从者皆霑醉。”胡三省 注:“霑醉,言饮酒大醉,胸襟霑湿,不能自持也。”清 郑燮《再和卢雅雨》之四:“皂隶解吟笺上句,舆臺霑醉柳边城。”
- 15.
烦亵释义:杂乱轻慢。《宋书·礼志一》:“汉 氏不拜日於东郊,而旦夕常於殿下东面拜日,烦褻似家人之事,非事天郊神之道也。”唐 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会 金州 猾吏来,扬言恐喝,以烦褻事。”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十三·潘良贵传》:“会户部侍郎 向子諲 入见,语言烦褻。”
- 16.
眉闲释义:⒈亦作“眉间”。双眉之间。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吴 市吏﹞与 子胥 俱入见王。王僚 怪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閒一尺。”唐 韩愈《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诗:“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唐 温庭筠《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鈿深。”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如 东坡《眉石砚》诗,指胡马于眉间,与此是一个规模也,而岂有意病哉?”⒉喻指火急。《隋唐演义》第三八回:“眉间事,酒中休,相逢羡所谋。”
- 17.
纵鹤放龟释义: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载 宋 赵抃为 官清廉,清德服世,始除帅 成都,单马就道,以一琴、一鹤、一龟自随,蜀 人安其政。后自 越 再移 蜀,先放鹤,过 泗州 渡 淮,复投龟于 淮。既入见帝。帝问:“卿前以匹马入 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后遂以“纵鹤放龟”为居官清廉之典。
- 18.
终丧释义:谓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 自 韶州 入见,求终丧,不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况(田况)不得已,乞归葬 阳翟,託边事求见,泣请终丧,帝惻然许之。帅臣得终丧自 况 始。”
- 19.
舆疾释义:舆病。《魏书·张寔传》:“轨 颇识天文,每州内有贼,舆疾仰观曰:‘无能为害。’”宋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马相去国》:“公即日舆疾以归。”《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六年》:“刘敏 舆疾入见,蒙古 主问以何言。”参见“舆病”。
- 20.
被命释义:⒈谓负着罪犯的名义。 汉 王符《潜夫论·述赦》:“若使犯罪之人终身被命,得而必刑,则计姦之谋破,而虑恶之心絶矣。”汪继培 笺:“《汉书·刑法志》云:‘已论命。’晋灼 注:‘命者,名也,成其罪也。’”⒉奉命;受命。《南史·袁顗传》:“从幸 湖熟,往反数日不被命,顗 虑祸求出,乃除 建安王 休仁 安西长史。”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苗、刘 之变,内侍遇害至多。有 秦同老 者,自 扬州 被命至 荆楚。前一日还行在,尚未得对,亦死焉。”《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戊辰,张浚 被命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