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监 [rù jiān]
1. 旧时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
入监 引证解释
⒈ 旧时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
引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今三品以上才得一子入监,可谓至窄。”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张廷秀 一心读书……埋头两个多月,做来文字,浑如锦綉一般。 邵爷 好不快活。那年正值乡试之期,即便援例入监。到秋间应试,中了第五名正魁。”
⒉ 入监狱。
引张书绅 《正气歌》:“她一个一个地拜访‘政治犯’,问她们何时入监?因何判罪?”
国语词典
入监 [rù jiān]
⒈ 经法院判决确定的受刑人送监执行或由他监移送执行而进入监狱者,称为「入监」。
⒈ 科举时代称进入国子监读书求学为「入监」。
引《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例监始于景泰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
《醒世恒言·卷二〇·张廷秀逃生救父》:「那年正值乡试之值,即便援例入监。到秋间应试,中了第五名正魁。」
入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例监释义:监生名目之一。明 清 时,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监,亦称捐监。《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貲曰例监。”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七》。
- 2.
入监释义:入监狱。
- 3.
廕子释义:子弟承荫。亦指子弟承荫者。《明史·选举志一》:“廕子入监,明 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禄。后乃渐为限制。”《续文献通考·选举七》:“其廕子入品职者,各循其资考,流升转迁,自九品依例迁至三品,止於本等。”《清会典·吏部九·验封清吏司》:“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廕其子焉。凡赠衔之等十有八,廕子之等六。”
- 4.
恩生释义:明 代品官子弟有官生和恩生之别;依例荫入监者谓之官生;出自特恩者,不限官品,谓之恩生。 参阅《明史·选举志一》。
- 5.
扶帮释义:扶助。《再生缘》第三三回:“只要入监时探望,也见得,崔 家患难亦扶帮。”杜鹏程《年青的朋友·瀚海新歌三》:“那几个人准是外方人,他们到沙漠地来图啥呢?还不是为了扶帮咱们嘛!”
- 6.
捐监释义:指 明 清 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 明景帝 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 代因之。明 黄瑜《双槐岁钞·援例入监》:“景泰 改元,詔以边圉孔棘,凡生员纳粟上马者,许入监,限千人而止。”《清史稿·选举志七》:“乾隆 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於户部收捐,备各省賑济。从之。”
- 7.
明通榜释义:清 雍正、乾隆 年间,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名为“明通榜”。 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近来会榜后,蒙恩於荐卷中择文之佳者,发明通榜,以教职用……按 明 永乐 初年,令会试下第文字稍优者除教官,其下者入监读书,即明通榜之意。”
- 8.
殴詈释义:打骂。 《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五坊小儿﹞或相聚饮食於酒食之肆,醉饱而去,卖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殴詈。”《元典章·刑部二·系狱》:“至於相争田地婚姻债务家财,殴詈干证之类,被勾到官,罪无轻重,即入监禁,动经旬月。”
- 9.
监生释义: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简称监生。 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称荫监,由皇帝特许入监的称恩监,因捐纳财物入监的称捐监。监生可参加乡试。
- 10.
监铺释义:⒈见“监铺”。⒉亦作“监舖”。监房。⒊谓送入监房监禁。
- 11.
纳粟释义:⒈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宋 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纳”的古字。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清 李渔《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⒉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
- 12.
纳马释义:明代入监之资。
- 13.
辽生释义:指 明 代因捐纳助 辽 饷而入监的生员。
- 14.
锒铛下狱释义:锒铛:铁索链相撞击的声音。 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
- 15.
锒铛入狱释义:锒铛:铁索链相撞击的声音。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
- 16.
饷生释义:清 代称纳资入监的生员。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康熙 十七年,以四方多事,令童生每名纳银四两,得入院试;秀才每名纳银一百二十两,名曰餉生……餉生二字颇新。康祺 谓:今捐纳贡监,与正途明经恩廕入监无别,不如呼作餉生,殊为名称其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