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则 [mín zé]
1. 人们行为的准则。
3. 治民的方法。
民则 引证解释
⒈ 人们行为的准则。
引《书·君牙》:“弘敷五典,式和民则。”
《国语·晋语五》:“今 宋 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
《艺文类聚》卷三八引 汉 崔瑗 《南阳文学颂》:“我国既淳,我俗既敦;神乐民则,嘉生乃繁。”
⒉ 治民的方法。
引《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
韦昭 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
民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僵踣释义:⒈倒毙。亦指倒毙的野兽尸体。《文选·张协<七命>》:“殞胔挂山,僵踣掩泽。”李善 注:“《周礼》注曰:四足死者曰胔。《尔雅》曰:僵,仆也。”吕延济 注:“僵踣,毙也。”杨笃生《新湖南》第三篇:“而吾国民则如中蛊毒,臟腑蚀尽,终必死亡;如遇鬼妻,精髓日枯,立见僵踣。”⒉跌倒。唐 元稹《将进酒》诗:“阳为僵踣主父前,主父不知加妾鞭。”《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四年》:“上视朝每晏,戊辰,日絶高尚未坐,百官班於 紫宸门 外,老病几至僵踣。”宋 叶适《刘靖君墓志铭》:“父死,伯不弔,疑将祔於祖。一夕,轝其柩他山,哀呼
- 2.
土地兼并释义: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 3.
大封释义:⒈古军礼之一。 指诸侯疆界有侵越,则以兵征定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封之礼合众也。”郑玄 注:“正封疆沟涂之固,所以合聚其民。”贾公彦 疏:“知大封为正封疆者,谓若诸侯相侵境界,民则随地迁移者,其民庶不得合聚,今以兵而正之,则其民合聚,故云大封之礼合众也。”⒉指封赐众多的土地、田宅。《左传·昭公三十年》:“二公子奔 楚。楚子 大封,而定其徙。”杜预 注:“大封,与土田,定其所徙之居。”《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帝以 彊 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 鲁郡,合二十九县。”⒊黄帝 时人名。
- 4.
天刑释义:⒈上天的法则。《国语·周语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而作之者,必不节矣。”《国语·鲁语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韦昭 注:“刑,法也。”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五》:“君纠逖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匪诛殛。”唐 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诗:“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⒉天降的刑罚。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宋 范成大《采菱户》诗:“采菱辛苦似天刑,刺手朱殷鬼质青。”《老残游记》第十一回:“説无神则无阴谴,无天刑,一
- 5.
天咫释义:⒈《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韦昭 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因以指天道。清 钱谦益《建文年谱序》:“而 赵君 之为斯谱,本天咫,述民彝,备国故,搜遗忠。”⒉《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杜预 注:“言天鉴察不远,威严常在颜面之前。八寸曰咫。”后因以“天咫”为帝王所居之地。如 震钧 撰有《天咫偶闻》,述有关 北京 之事。
- 6.
旅食释义:⒈古代谓士而无正禄者的宴饮。《仪礼·燕礼》:“尊士旅食于门西。”郑玄 注:“旅,众也。士众食,谓未得正禄,所谓庶人在官者也。”⒉谓平民百姓的饮食。《晏子春秋·杂上一》:“君子有力於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君子无力於民而旅食,不恶贫贱。”唐 白居易《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安定皇甫公墓志》:“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旅食而庙饗祖考。”宋 司马光《投梅圣俞》诗:“薄游困京师,旅食止脱粟。”⒊客居;寄食。南朝 齐 江孝嗣《北戍琅琊城》诗:“薄暮苦羈愁,终朝伤旅食。”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 7.
疲民释义:⒈疲困之民。 《管子·幼官》:“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危。”唐 姚合《送李起居赴池州》诗:“天子念疲民,分忧輟侍臣。”宋 曾巩《泰山祈雨文》:“念此疲民,弊於征敛,方岁之富,食常不足。”⒉使民穷困。《左传·成公十六年》:“今 楚 内弃其民,而外絶其好……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 8.
详味释义:详细玩味;详细推究。 宋 王令《寄满执中子权》诗:“及其久详味,欲吐復自恡。”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然详味 江陵 此举,则必实践其言者。”清 朱之瑜《与王民则书》之二:“去年书,其中意义,亲翁岂不详味?”
- 9.
迩安远至释义: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