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巾 [táng jīn]
1. 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时进士巾也叫“唐巾”。
唐巾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 明 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引《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
《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
国语词典
唐巾 [táng jīn]
⒈ 唐代帝王所戴的一种便帽。后来演变为一般读书人所戴的帽子。
引《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正在斗热之际,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舒头观看,连声喝采。」
唐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乌纱巾释义:即乌纱帽。又称唐巾。唐 李白《翫月金陵城西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綺裘。”唐 司空图《修史亭》诗之三:“乌纱巾上是青天,检束酬知四十年。”参见“乌纱帽”。
- 2.
唐帽释义:即唐巾。
- 3.
唐巾释义:唐 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 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元 无名氏《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参阅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
- 4.
方山巾释义:古儒者所戴的软帽。 形制似方山冠。唐 李白《嘲鲁儒》诗:“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明 徐咸《西园杂记》卷上:“嘉靖 初年,士夫间有戴巾者,今虽庶民亦戴巾矣;有唐巾、程巾、坡巾、华阳巾、和靖巾……方山巾、阳明巾,巾制各不同。閭阎之下,大半服之。”
- 5.
白襕释义:古时士人的服装。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宋 叶适《送徐洞清秀才入道》诗:“白襴已回施,黄氅犹索钱。”《宋史·舆服志五》:“近年品官緑袍及举子白襴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乌纱小帽耀人明,白襴浄,角带傲黄鞓。”王季思 校注:“《元史·舆服》记:‘宣圣庙 执事,儒服,软脚唐巾,白襴插领,黄鞓角带,皂鞾。’白襴二句,正写当时儒服。”
- 6.
襕带释义:穿襴衫,系革带。古代士大夫的服饰。《元史·祭祀志五》:“至元 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襴带唐巾行礼。”参见“襴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