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逸 [yí yì]
1. 亦作“遗佚”。亦作“遗轶”。
2. 遗漏;遗弃而不用。
3. 遗失;散失。
4. 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
5. 犹隐居。
6. 隐士;遗才。
8. 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遗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遗佚”。亦作“遗軼”。
⒉ 遗漏;遗弃而不用。
引《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⒊ 遗失;散失。
引《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⒋ 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
引《汉书·艺文志》:“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⒌ 犹隐居。
引《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⒍ 隐士;遗才。
引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
《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诗:“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圣祖仁皇帝,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⒎ 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引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
遗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丽正修书院释义:亦作“丽正书院”。 又称集贤殿书院。唐 始置,为中央掌管刊辑、校理经籍,搜罗遗逸图书,承旨撰集文章的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 开元 ﹞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脩书院……十二年,东都 明福门 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宋 戴埴《鼠璞》卷上:“今行在内南门名曰 丽正。本取重离丽正之义。然丽正乃 唐 集贤院名,张説 谓丽正乃礼乐之司。丽正书院,开元 五年建,十三年改为集贤院。”亦省称“丽正”。唐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崇儒重德,亲自讲论,刊校图书,详延学者,今之丽正,即是圣
- 2.
于兹释义:⒈在此。 《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⒉于今,至今。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晋 潘岳《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唐 韩愈《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⒊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⒋吁嗟;叹息。汉 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 3.
小集释义:⒈小会聚。 晋 王羲之《与人书》:“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后能果。”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戏剧》:“南都 万历 以前,公侯与縉绅及富家,凡有讌会小集,多用散乐。”《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帖子上是:‘明日湖亭一厄小集,候教。胡縝 拜订。’”⒉部分作品积聚成的书册。一般篇幅较少。宋 陈亮《陈春坊墓志铭》:“取前代储君事钞成小集,暇日从容献之,听知所择,以为 东宫 德业之候。”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中》:“右盛 唐 三十餘家。《宋史》尚存其半,《通考》仅三之一,而间溢小集数家。”清 查为仁《莲坡诗话》:“家伯 初
- 4.
排次释义:依次排列;编排。《旧唐书·褚无量传》:“无量 以内库旧书,自 高宗 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弘经籍之道。玄宗 令於 东都 乾元殿 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广采天下异本。数年间,四部充备。”明 王世贞《大和山赋》:“中笏上朝,玉笋排次。”清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武进 董士锡 晋卿 復为排次,增定十篇。”沈从文《慷慨的王子》:“人类有生,烦恼重迭排次而来,若能得一柔软温暖衣服,当为平生第一幸事。”
- 5.
汙贱释义:卑微低贱;卑污下贱。宋 曾巩《谢章学士书》:“广听博观,不遗污贱戹辱之士者,此所以无弃士也。”污,一本作“污”。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下》:“北齐 文士,著者三人:邢劭、魏收、祖珽。珽 凶恶污贱,为古今词人之冠,收 亦亚焉。”清 刘大櫆《吴节妇传》:“彼非不知其污贱而不可为也,顾有所不能捨者耳。”
- 6.
精能释义:精通熟练。 唐 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入神出天。”《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郭孝子 武艺精能,少年与我齐名,可惜而今和我都老了。”清 吴伟业《汲古阁歌》:“搜求遗逸悬金购,缮写精能鏤板工。”
- 7.
精覈释义:⒈精细孝核。《后汉书·顺帝纪》:“其简序先后,精覈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新唐书·张九龄传》:“今若刺史县令精覈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宋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今后进士诸科御试过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务在精覈。”⒉精辟翔实。南朝 梁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其书已传,虽未为精覈,亦粗足讽览。”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考工记》乃制度式样册子,上令士大夫
- 8.
起发释义:⒈犹启发。《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三国 魏 曹操《请增封荀彧表》:“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宋 王禹偁《为宰臣谢新雕三史表》:“欲俾详观理乱,起发昏蒙。”朱季海《<楚辞解故>序》:“近世学者,无替旧闻,转相起发,然遗逸多有。”⒉出发。《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晋王 犒设军马了,统大军起发。”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靖康 二年,浙西路 勤王兵,共六千七百五十四人,以二月七日起发,东都 之陷已累月矣。”《水浒传》第五八回:“梁山 人马分作五军起发
- 9.
逸字释义:⒈指草书字。《宣和画谱·刘正夫》:“正夫 喜书学,多作行法……晚年间作逸字,独藏于家。”⒉谓散逸的诗文。宋 晁补之《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⒊指脱字。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第三编:“经典相承之字,偏旁所从,及注义及序例中之字,而不见于部中者,学者谓之逸字。”
- 10.
遗佚释义:见“遗逸”。
- 11.
遗女释义:⒈丧父之女;孤女。《左传·襄公十二年》:“无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则曰:‘先守某公之遗女若而人。’”《杂事秘辛》:“臣父故大将军 乘氏 忠侯 商 之遗女,未闻训诫。”《宋书·礼志一》:“臣从祖弟故散骑侍郎 準(何準)之遗女,未闲教训,衣履若而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孺人率领 元广 前妻遗女,出来拜谢使君。”⒉谓遗逸的美女。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乃使相国 范蠡 进曰:‘越王 勾践 窃有二遗女,越国 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 蠡 献之。’”
- 12.
遗放释义:⒈指遗逸散失之人事和物件。⒉指弃置未用之人才。
- 13.
遗轶释义:见“遗逸”。
- 14.
遗逸释义:⒈亦作“遗佚”。亦作“遗軼”。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清 唐孙华《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⒉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宋 苏辙《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宋 苏辙《进御集表》:“
- 15.
雅好释义:平素爱好。 汉 张衡 《西京赋》:“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是以多识前代之载。”《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魏文 ,史称其雅好读书,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 16.
鸿函巨椟释义:指丰富的藏书。 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中》:“詎意零落異時,遽同草木,鴻函鉅櫝,散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