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事理 事理的意思
shì

事理

简体事理
繁体
拼音shì lǐ
注音ㄕˋ ㄌ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ì,(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组词】:事情。事件。事业。(2) 变故。【例句】: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3) 职业。【例句】:谋事(指找职业)。(4) 关系和责任。【例句】:你走吧,没你的事了。(5) 办法。【例句】: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6) 做,治。【组词】:不事生产。无所事事。(7) 服侍。【组词】:事父母。

lǐ,(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组词】:心理。肌理。条理。事理。(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组词】: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例句】:理科,数理化。理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组词】: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组词】:理睬。答理。(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基本含义

指事情的原因、道理和规律。

事理的意思

事理 [shì lǐ]

1. 事情的道理。

通晓事理。

[reason;]

事理 引证解释

⒈ 事物的道理。

《管子·版法解》:“慎观终始,审察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仲宣 《七释》,致辨於事理。”
清 恽敬 《答蒋松如书》:“谓 敬 不屑为足下作序,则甚非事理也。”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

⒉ 事情,事项。

宋 司马光 《乞不贷故鬭杀札子》:“张志松 只为 张小六 寃执呪駡,事理至轻,遂殴本人致死,并是鬭杀,於情理皆无可悯。”
《宣和遗事》后集:“前日已曾遣人将到北国皇帝圣旨,所议事理,如何更无一言相报?”


国语词典

事理 [shì lǐ]

⒈ 事物或事情的道理。

《管子·版法解》:「是故,明君审查事理,慎观终始。」

如:「明白事理」。

道理


事理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意义释义:⒈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⒉价值;作用:积极的意义。探讨人生的意义。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 2.
      道理释义:⒈事物的规律:他在跟孩子们讲热胀冷缩的道理。⒉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摆事实,讲道理。你的话很有道理,我完全同意。⒊办法;打算:怎么办我自有道理。把情况了解清楚再作道理。

事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以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2.
      一定不易释义: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 3.
      一定不移释义: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同“一定不易”。
    • 4.
      一时糊涂释义:偶尔弄不清楚事理。
    • 5.
      一理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6.
      七颠倒释义:谓七种颠倒事理之妄见。
    • 7.
      万物之宜释义:宜:应该,应当。指万物的事理。
    • 8.
      三头不辨两释义:形容糊涂人不明事理。
    • 9.
      三性释义:⒈佛教名词。 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⒉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⒊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⒋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 10.
      下学上达释义: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 11.
      不可言传释义: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 12.
      不待蓍蔡释义:蓍蔡:同“蓍龟”,指卜筮。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比喻事理极明显。
    • 13.
      不必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不必去得太早。 慢慢商议,不必着急。
    • 14.
      不晓事释义:不明事理。
    • 15.
      不知颠倒释义:犹言不明事理。
    • 16.
      丝分缕解释义: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五:“嘗謂讀千載之書而探千載之迹,必須盡見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始終備盡,乃可以置議論。”亦作“絲分縷析”。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振鵬 妙於界畫,運筆和墨,絲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員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爲法拘。”
    • 17.
      两行释义:⒈庄子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⒉两者一起通行、流行。⒊两者一起施行、实行。
    • 18.
      中事释义:⒈指某时期中重要的事情。 《穀梁传·僖公五年》:“无中事而復举诸侯,何也?”杨士勋 疏:“无中事者,谓中间无他事也。”⒉正确的事情。《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谓之中事。”⒊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今 高(赵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⒋中等案件。《宋史·刑法志一》:“凡断讞奏狱,每二十緡以上为大事,十緡以上为中事,不满十緡为小事。”⒌合乎事理。《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 19.
      中理释义:⒈犹正理。⒉切合事理。⒊符合腠理。
    • 20.
      串合释义:⒈拼凑在一起。明 李贽《四书评·孟子》:“后二节便是前一节注脚,勿串合,串合反失本来血脉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⒉串通;配合。清 林则徐《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乃十餘年来,无不会写单之银铺……无不串合快艇之行丁工役。”《天雨花》第二五回:“你既道他情愿改嫁,何不官官冕冕送下船来,却诡言他母亲病重,哄骗出门,又嘱我家人互相串合。”

事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以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2.
      一定不易释义: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 3.
      一定不移释义: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同“一定不易”。
    • 4.
      一时糊涂释义:偶尔弄不清楚事理。
    • 5.
      一理贯之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6.
      七颠倒释义:谓七种颠倒事理之妄见。
    • 7.
      万物之宜释义:宜:应该,应当。指万物的事理。
    • 8.
      三头不辨两释义:形容糊涂人不明事理。
    • 9.
      三性释义:⒈佛教名词。 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⒉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⒊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⒋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 10.
      下学上达释义: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 11.
      不可言传释义: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 12.
      不待蓍蔡释义:蓍蔡:同“蓍龟”,指卜筮。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比喻事理极明显。
    • 13.
      不必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不必去得太早。 慢慢商议,不必着急。
    • 14.
      不晓事释义:不明事理。
    • 15.
      不知颠倒释义:犹言不明事理。
    • 16.
      丝分缕解释义: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五:“嘗謂讀千載之書而探千載之迹,必須盡見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始終備盡,乃可以置議論。”亦作“絲分縷析”。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振鵬 妙於界畫,運筆和墨,絲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員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爲法拘。”
    • 17.
      两行释义:⒈庄子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⒉两者一起通行、流行。⒊两者一起施行、实行。
    • 18.
      中事释义:⒈指某时期中重要的事情。 《穀梁传·僖公五年》:“无中事而復举诸侯,何也?”杨士勋 疏:“无中事者,谓中间无他事也。”⒉正确的事情。《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谓之中事。”⒊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今 高(赵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⒋中等案件。《宋史·刑法志一》:“凡断讞奏狱,每二十緡以上为大事,十緡以上为中事,不满十緡为小事。”⒌合乎事理。《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 19.
      中理释义:⒈犹正理。⒉切合事理。⒊符合腠理。
    • 20.
      串合释义:⒈拼凑在一起。明 李贽《四书评·孟子》:“后二节便是前一节注脚,勿串合,串合反失本来血脉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⒉串通;配合。清 林则徐《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乃十餘年来,无不会写单之银铺……无不串合快艇之行丁工役。”《天雨花》第二五回:“你既道他情愿改嫁,何不官官冕冕送下船来,却诡言他母亲病重,哄骗出门,又嘱我家人互相串合。”

事理造句

1.真正可鄙的是那些不明事理,胡乱造谣生事的势利小人。

2.小孩子还不明事理,我们应该慢慢地教导他。

3.知识广博的人,对一般事理,都能触类旁通,不必事事要人解说。

4.如果可能的话,建议你别和你婆家住在一起。与不明事理的婆家同居一个屋檐下,这种滋味只会让你更觉难受。

5.说些明事理的话,教她如何做才是对的等等,这时候是懵懵懂懂期!好好教。

6.逻辑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7.这篇文章剖析事理十分透彻。

8.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9.诚不无动者,修身则身正,只是则事理

10.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11.我祈祷菩萨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忏悔自己不明事理所做的错事。

12.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13.人只要明白事理,那就会发现我们的福只在于从罪孽中被拯球,而不在于苦难的摆脱。

14.隔壁张大爷,通达事理,老谋深算,是我们村出名的“诸葛亮”。

事理(shi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事理是什么意思 事理读音 怎么读 事理,拼音是shì lǐ,事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事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