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礼 [jiǎng lǐ]
1. 习礼。
3. 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
讲礼 引证解释
⒈ 习礼。
引《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
孔颖达 疏:“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
汉 张衡 《七辩》:“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
《新唐书·隐逸传·王绩》:“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 绩 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
⒉ 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
引《水浒传》第四四回:“邀请二位义士到 聚义厅 上,俱各讲礼罢,谦让 戴宗 正面坐了。”
讲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讲四美释义:1981年2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内容。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 2.
人恶礼不恶释义:恶:凶恶。指对方为人虽然凶恶,但对他也不能不讲礼貌。
- 3.
人而无仪释义:作为一个人而不讲礼仪,比喻不讲道理。
- 4.
傲慢少礼释义: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 5.
傲慢无礼释义: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 6.
先小人后君子释义:谓先不讲客气,说明条件,按章办事,然后再讲礼貌。
- 7.
填服释义:⒈镇服。 填,通“镇”。《汉书·王莽传上》:“莽 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宋 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説以神道设教填服戎心,祥符 中所讲礼文悉起於此。”《资治通鉴·汉高帝七年》:“臣 光 曰: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填服天下也。”⒉谓杀戮降服者。填,通“殄”。《穀梁传·隐公五年》:“伐不踰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穀梁传》:“填读为殄,谓殄戮之也;不殄服,犹言不杀降也。作‘填’者,假借字耳。”
- 8.
岁聘释义:⒈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三国 吴 韦昭 注:“贾侍中 云:‘王,谓王事天子也。岁聘以志业,閒朝以讲礼,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礼记》曰:‘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谓此也。”⒉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宋史·许将传》:“契丹 以兵二十万压 代州 境,遣使请 代 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 将。”
- 9.
相鼠之刺释义:相:视。 旧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
- 10.
相鼠有皮释义:《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意思是仔细看老鼠尚且有皮。借指人应知廉耻,讲礼义。
- 11.
礼经释义:古代讲礼节的经典,常指《仪礼》而言。
- 12.
礼貌释义:⒈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有礼貌。讲礼貌。⒉有礼貌:他很礼貌地给大家鞠了一个躬。礼貌待人。
- 13.
社会公德释义:简称“公德”。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 14.
童龀释义:⒈幼小;童年。 《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显 景 诸子年皆童齔,并为黄门侍郎。”《旧唐书·裴休传》:“休 志操坚正,童齔时,兄弟同学於济源别墅。”王闿运《郭新楷传》:“童齔颖异,数岁丧父,孤居 长沙。”⒉指小儿。《北史·韩麒麟传》:“假令一处弹筝、吹笛,缓舞长歌;一处严师苦训,诵诗讲礼,宣令童齔,任意所从。”《隋书·食货志》:“於是譎诡赋税,异端俱起,赋及童齔,算至船车。”
- 15.
讲礼释义:⒈习礼。 《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孔颖达 疏:“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汉 张衡《七辩》:“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新唐书·隐逸传·王绩》:“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 绩 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⒉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水浒传》第四四回:“邀请二位义士到 聚义厅 上,俱各讲礼罢,谦让 戴宗 正面坐了。”
- 16.
闲朝释义:春秋 时指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閒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杜预 注:“三年而一朝,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
- 17.
骄亵释义:骄傲放纵,不讲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