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水 [jīng shuǐ]
1. 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也称泾河。
泾水 引证解释
⒈ 渭河 的支流,在 陕西省 中部。也称 泾河。
引《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五里,曰 涇谷之山,涇水 出焉,东南流注于 渭。”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渠》:“涇水 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稷黍。”
唐 杜甫 《北征》诗:“邠 郊入地底, 涇水 中荡潏。”
《资治通鉴·秦始皇帝元年》:“韩 欲疲 秦 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 郑国 为间於 秦,凿 涇水 自 仲山 为渠,并北山,东注 洛。”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诗泾见谓浊申笺义》:“七月啟 涇 口,引 涇水 灌地,则春、秋、冬皆清。”
泾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渠释义:古代民族名。西戎 之一。也作“仪渠”。分布于 岐山、泾水、漆水 以北今 甘肃 庆阳 及 泾川 一带。春秋 时势力强大,自称为王,有城郭。地近 秦国,与 秦 时战时和。周赧王 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 秦 所并,以其地置 北地郡。见《逸周书·王会》、《史记·秦本纪》。
- 2.
暮途释义:傍晚的路程。多比喻困境或晚年。唐 徐珩《日暮望泾水》诗:“独有迷津客,怀归軫暮途。”唐 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清 顾炎武《答王茂衍》:“或且停车 渭 曲,坐石 磻溪,得随巾拂之餘,上溯韦编之学……则耄齿增荣,暮途知励矣。”参见“日暮途远”。
- 3.
望夷释义:秦 代宫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泾阳县 东南,因东北临 泾水 以望北夷,故名。
- 4.
泾浊渭清释义:泾水浊,渭水清。 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显而易见。
- 5.
泾清渭浊释义:泾水清,渭水浊。 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显而易见。
- 6.
泾渭不分释义:泾水和渭水清浊不分。 比喻好坏不分,是非不明。
- 7.
泾渭同流释义:泾渭:泾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坏不分。
- 8.
泾渭释义:⒈指 泾水 和 渭水。 《诗·邶风·谷风》“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毛 传:“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谷口,南带 涇 渭。”三国 魏 曹植《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涇 渭 扬浊清。”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唐 杜甫《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⒉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 9.
浊泾清渭释义:渭水清,泾水浊。 比喻界限分明。
- 10.
清渭浊泾释义:古以为渭水清,泾水浊。也比喻两者相比较,是非好坏分明。
- 11.
渭汭释义:⒈指渭水入黄河处。约在今陕西潼关北。⒉即泾水入渭之口。
- 12.
渭浊泾清释义:泾水清,渭水浊。用以比喻事物和人品的差别。
- 13.
谷口释义:⒈山谷的出入口。 《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唐 王维《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清 黄景仁《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⒉古地名。又名 瓠口。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仲山 西,当 泾水 出山之处,故谓之 谷口。古时相传为 黄帝 升仙的地方。也称 寒门。《汉书·郊祀志上》:“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庭。明庭 者,甘泉 也。所谓 寒门 者,谷口 也。”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黄帝 升仙之处也。”又注
- 14.
郑国渠释义:中国古代引泾河水灌溉的著名水利工程。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始建于秦王政(即秦始皇)即位当年(前246),历十余年而成。因由水利专家郑国主持,故名。西引泾水,东通洛水,长约150千米。可灌田约19万公顷。现在的泾惠渠就是在此基础上改造完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