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 [bù dì]
1. 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不但。复姓。
不第 引证解释
⒈ 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引唐 岑参 《送周子落第游荆南》诗:“足下復不第,家贫寻故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五:“李巨川 有笔述,歷举不第。”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顺治丁酉江南科场狱》:“时 尤侗、汤卿谋 高才不第,隐姓名为 沉白、杨云,描写主考 何某,尽态极妍。”
⒉ 不但。
引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北路则驻防万餘户,已滋生四五万口,更有緑营兵数千,设若割弃,不第 玉门 以内无安插之所,且 厄鲁特、索伦 诸部落,必分投他国。”
⒊ 复姓。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谓 不第氏 为 纣 庶兄 微子 之后, 子 姓。
国语词典
不第 [bù dì]
⒈ 考试不合格。
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其不第则习业如初。」
《三国演义·第一回》:「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
⒉ 不只、不但。
例如:「贪吏对国家的安定不第无功,尚且有害。」
不第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徐徐释义:缓慢:清风。列车徐徐开动。
- 2.
慢慢释义:⒈舒缓悠长。 唐 王建《江馆》诗:“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⒉形容容光焕发。《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或是僧,伽蓝住,古貌慢慢如龙虎。”参阅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慢慢》。⒊缓慢。亦指逐步,不是一下子。《水浒传》第五八回:“呼延灼 拍马上坡,三个勒转马头,慢慢走去。”《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列公压静,听説书的慢慢道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她悻悻地走去,倔强的背影慢慢消逝在弄堂里。”⒋犹言缓一缓,等到以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至于你令伯的话,只好慢慢再説。”
- 3.
渐渐释义: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过了清明,天气渐渐暖起来了。十点钟以后,马路上的行人渐渐少了。站台上的人群向渐渐远去的火车招着手。
- 4.
落榜释义:指考试没有被录取。
- 5.
落第释义:指科举考试没考中。第:等第,名次。
不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举释义: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先朝时,锁厅举进士者。时有一人以为奇异,试不中,皆以责罚为私罪。其后,詔文官听应两举,武官一举,不中者不获罚。”《元史·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两举不第者,与教授。”
- 2.
出贡释义:⒈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贡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廪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屡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贡,到京赴部听选,选得 广东 一个县学里的司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随岑庵 却认得 金东崖,是那年出贡进京,到监时相会的。”⒉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
- 3.
右座释义:指 李林甫。因作右相,故称。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五:“李相公 林甫,当 开元 之际……其荣显谓之右座相公。”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五:“﹝ 迟匡 ﹞以频年不第,投书於右座…… 匡 知右座见怒,皇怖而趋出。”
- 4.
同室操戈释义:清江藩《宋学渊源记·序》:“然而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 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争斗。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 5.
命铺释义:旧时为人卜卦算命的处所。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陈义 ﹞ 绍兴 年间,三举不第,就於 临安府 众安桥 命舖,算看本身造化。”
- 6.
唐衢痛哭释义:唐衢,唐 中叶诗人,屡应进士试,不第。所作诗意多伤感。见人诗文有所悲叹者,读后必哭。尝游 太原,预友人宴,酒酣言事,失声大哭。时人称 唐衢 善哭。事见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白居易《伤唐衢》诗二首、《旧唐书·唐衢传》。后用为伤时失意之典。
- 7.
嚣嚣哓哓释义:众口谗毁貌。清 戴名世《送蒋玉度还毘陵序》:“蒋 君客京师数年,凡三试南宫不第,士大夫弗谓 蒋 君为才也者而弃之,士皆嚣嚣嘵嘵恶 蒋 君之不类己,而又见 蒋 君之困也,则又相与笑 蒋 君。”
- 8.
坐市释义:谓在集市上做买卖。 汉 王充《论衡·诘术》:“人昼夜居家,朝夕坐市,其实一也,市肆户何以不第甲乙?”
- 9.
声采释义:⒈指文章的风采。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自鸟跡代绳,文字始炳,炎 皥 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李详《论桐城派》:“文正 之文,虽从 姬传 入手,后益探源 扬 马,专宗 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於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戞焉有声。”⒉犹声誉。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 进士 章鲁封,与 罗隐 齐名,皆 浙 中人,频举不第,声采甚著。”清 梅曾亮《<耻躬堂文集>序》:“遂筑室於 寧都 金精 之峯,与 三魏 相依,务欲韜匿声采,无所闻问於世。”
- 10.
巾褐释义:⒈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⒉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 11.
席帽离身释义:宋 李巽 年轻时累举不第,其乡人讽嘲曰:“李秀才 应举,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时得离身?”后 李巽 仕至度支郎中,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跡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閭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事见 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后即因以“席帽离身”指读书人应科举考试及第做官。
- 12.
总髻交释义:童年结交的朋友。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吕夷简 有总髻交 王至清,以屡试不第,隐遯山壑。”参见“总角”、“总角交”。
- 13.
暴腮龙门释义:像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 14.
杜甫释义:(712—770)唐代诗 人。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举进士不第。后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在洛阳与诗人李白相识。安史之乱以后,颠沛流离,逃至凤翔,任 左拾遗。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并曾任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四川,病死途中。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政治腐败,反映 了人民深重的苦难,表现了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练,诗风沉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 极高的成就,成为中
- 15.
甲乙科释义: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唐 萧颖士《送张翚下第归江东》诗:“地尽东南美,朝遗甲乙科。”宋 王谠《唐语林·企羡》:“崔起居 雍 ……兄 明、序、福,兄弟八人皆进士,列甲乙科。”清 方苞《陈依宣墓志铭》:“﹝ 依宣 ﹞教授数十年,生徒半庠序,多登甲乙科,而君卒不第。”
- 16.
白马清流释义:《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天祐 中,唐 宰相 柳璨 希 太祖 旨,譖杀大臣 裴枢、陆扆 等七人於 滑州 白马驛。时 振 自以 咸通、乾符 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 太祖 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於 黄河,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
- 17.
纯阳释义:⒈纯一的阳气。古代以为阴阳二气合成宇宙万物。火为纯阳,水为纯阴。⒉阴阳家以农历四月己巳日为纯阳。⒊传说中神仙吕洞宾的别号。亦称“纯阳子”。相传为唐末人,名岩,举进士不第,后隐居终南山,不知所终。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 18.
通淹释义:谓学识精通而广博。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七章三:“洵(苏洵)字 明允,年二十七,发愤为学。岁馀,往应试不第。归尽焚旧所作文,闭户读书。遂成通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