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节 [qǔ jié]
1. 犹屈节。谓屈己下人,降身相从。
曲节 引证解释
⒈ 犹屈节。谓屈己下人,降身相从。
引《北史·李訢传》:“訢 既宠於 献文,参决军国大议,兼典选举,权倾内外,百僚莫不曲节以事之。”
曲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压轴释义:⒈把某一出戏排为一次戏曲演出的倒数第二个节目(最后的一出戏叫大轴子)。⒉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 2.
压轴子释义:⒈把某一出戏排做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最后的一出戏叫大轴子)。 ⒉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 3.
压轴戏释义:压轴子的戏曲节目,也比喻令人注目的、最后出现的事件。
- 4.
咍咍释义:⒈欢笑貌。⒉戏曲中加强乐曲节奏的衬词。
- 5.
大轴子释义:一次演出的若干 戏曲节目中排在最后的一出戏。 轴(zhòu)。
- 6.
急节释义:⒈急速的乐曲节奏。⒉指声调急促。⒊谓急速迁移。⒋指急速而过的时节。⒌指急变的时令。⒍犹匆促;急忙。
- 7.
恰恰释义:⒈刚好;正:恰恰相反。我跑到那里恰恰十二点。⒉拉丁舞的一种,源于墨西哥。4/4拍,舞曲节奏轻快,胯部摆动明显,舞姿诙谐风趣。[英cha-cha]
- 8.
摊破释义:⒈唐宋填词用语。指因乐曲节拍的变动引起句法、协韵的变化,突破原来词调谱式,故称摊破。如《浣溪沙》上下阕的末句,原为七言一句,句末协韵。乐曲摊开后,突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改于三言句末协韵,别成一体,故称《摊破浣溪沙》,以示区别。他如《摊破采桑子》、《摊破江城子》等,均属此类。又称摊声。后来的曲谱中,也有“摊破”,与词的情况有所不同。⒉划破。
- 9.
节奏感释义:⒈指乐曲的节奏性或对乐曲节奏的感觉能力。 如:这舞曲节奏感很强烈;她的舞蹈优美而有节奏感。⒉指人们对社会运动进程的感受。《中国青年》1984年第9期:“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节奏感越来越增加了,轻音乐要表现时代的这一特征。”
- 10.
节解释义:⒈旧时断裂四肢﹑分解骨节的酷刑。⒉草木枝叶残谢脱落。⒊谓乐曲节奏分明。⒋剖开竹节。喻顺利无阻。
- 11.
蛇蓝释义:曲节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曲节草》。
- 12.
记曲释义:指 唐 善歌者 张红红 隔屏以小豆记乐曲节拍之事。常用作咏吟善歌者的典故。
- 13.
踏拍子释义:按照乐曲节奏踩踏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