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汤 [gēng tāng]
1. 用肉菜等做成的汤。
羹汤 引证解释
⒈ 用肉菜等做成的汤。
引唐 王建 《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命余遍尝诸当事羹汤。”
国语词典
羹汤 [gēng tāng]
⒈ 浓羹或汤汁,泛指佐餐的菜食。
引唐·王建〈新嫁娘词〉三首之二:「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羹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和羹释义:为羹汤调味。 《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原指盐多则咸,梅多则酸,盐梅适当,就成和羹。后用以比喻大臣辅佐帝王综理朝政。
- 2.
大西米释义:食品名。由淀粉制成,球形,大小如黄豆,白色,煮熟后色晶莹,多用于制作甜的羹汤等。也可干爆后食用。
- 3.
封篆释义: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之称。官印多为篆文,停止办公即不用印,故名。清 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封篆出署,张禹 招寓其家。”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尹公 晚年,好平章餚饌之事,封篆餘閒,命余遍尝诸当事羹汤,开单密荐。”参见“封印”。
- 4.
年羹释义:过年时吃的羹汤。 明 杜岕《元旦》诗:“称心分岁火,绕膝送年羹。”
- 5.
枭羹释义:以枭肉制的羹汤。 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 6.
汤饼释义:⒈水煮的面食。《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宋 黄朝英《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麪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麵’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⒉指汤饼会。清 胡鸣玉《订讹杂录·汤饼》:“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清 唐孙华《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
- 7.
祀灶日释义: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后相传 汉宣帝 时有 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见灶神出现,遂以黄羊祭祀而获巨富,因以腊日为祀灶日。事见《后汉书·阴兴传》。后世民间旧俗多以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宋 范成大《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长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句即指此。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桿,悬掛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 8.
祀竈日释义: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后相传 汉宣帝 时有 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见灶神出现,遂以黄羊祭祀而获巨富,因以腊日为祀灶日。事见《后汉书·阴兴传》。后世民间旧俗多以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宋 范成大《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长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句即指此。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桿,悬掛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 9.
箪食豆羹释义:一箪饭食,一豆羹汤。谓少量饮食。亦以喻小利。《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宋 苏轼《伊尹论》:“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
- 10.
羹梅释义:调和羹汤的佐料,用以比喻宰辅。 语出《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宋 王禹偁《樱桃》诗:“自笑羹梅忝,谁知社栗神。”
- 11.
羹臛释义:菜羹和肉羹。 语出《楚辞·招魂》“露鷄臛蠵”汉 王逸 注;“有菜曰羹,无菜曰臛。”泛指蔬菜或肉类做成的羹汤。
- 12.
羹饭释义:⒈羹汤和饭。 ⒉特指祭奠死者的饭菜。
- 13.
蛋花汤释义:菜肴名。 鲜蛋去壳打成糊状,加水和作料烧制成的羹汤。因熟后凝成絮状,故称。
- 14.
谄羹释义:谓以烹调羹汤取悦于人。 典出《史记·殷本纪》:“伊尹 名 阿衡,阿衡 欲奸(干)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致于王道。”唐 柳宗元《天对》:“空桑鼎 殷,諂羹厥鵠。”
- 15.
豺羹释义:用豺肉煮成的羹汤。
- 16.
酸辣汤释义:用豆腐、鸡血、团粉、辣椒、醋等调制的羹汤。
- 17.
醒酒汤释义:⒈可以醒酒的羹汤。⒉用以喻泄恨的对象。
- 18.
陈羹释义:过时的羹汤。指陈腐之物。清 钱谦益《宋子建<遥和集>序》:“虽其駢花丽叶,餘波綺丽,亦将化为陈羹涂饭,而矧其諓諓者乎?”清 魏源《公羊春秋论下》:“清 兴百有餘年……于以扩清诸儒据赴告、据 左氏、据《周官》之积蔀,箴砭众説无日月、无名字、无褒贬之陈羹。”
- 19.
食羹释义:指羹汤一类食物。
- 20.
饘臛释义:稀饭和羹汤。谓极简单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