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 [yào zhǐ]
1. 重要的意旨。
例耶稣的教诲的整个要旨。
英[highlight; kernel; essential;]
要旨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要指”。主要的旨趣、意思。
引《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实践,以究羣经要旨,博求万物之理。”
国语词典
要旨 [yào zhǐ]
⒈ 重要的本意。也作「要指」。
引《清史稿·卷一〇七·选举志二》:「三十三年,奏定女子师范、女子小学章程,以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要旨。」
近大旨
要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旨释义:书中的要旨、旨趣。
- 2.
乱体释义:指在文章结尾引用《诗经》语句总括全篇要旨的体例。
- 3.
乱辞释义:⒈荒谬的言论。⒉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
- 4.
事要释义:⒈指权柄。⒉事情的要领、要旨。⒊重要的事情。
- 5.
仙宗释义:修道求仙的要旨。
- 6.
仙要释义:学仙的要旨。
- 7.
仪的释义:目标;目的。《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唐 刘知几《史通·辨识》:“兼斯具美,督彼羣才,使夫载言记事,藉为模楷;搦管操觚,归其仪的:斯则可矣。”鲁迅《坟·人之历史》:“举其要旨,首为人择,设有人立一定之仪的,择动物之与相近者育之,既得苗裔,则又育其子之近似,历年既永,宜者遂传。”
- 8.
体要释义:⒈切实而简要。⒉大体;纲要。⒊体统;体制。⒋谓领悟要旨。
- 9.
内篇释义:古代指论著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 汪中《述学》。
- 10.
十指释义:⒈十个手指。《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唐 元稹《苦乐相倚曲》诗:“古来苦乐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⒉借指双手。《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战方得 河 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为妾驱使。”⒊指十个足趾。详“十指仓”。⒋十个要旨。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
- 11.
发凡起例释义: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 12.
外篇释义:古人因事理有别,故书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如《庄子》、《晏子春秋》都分内外篇。
- 13.
大谊释义:⒈正道;大原则。⒉要旨。
- 14.
天人三策释义:《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 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 15.
季胁释义:胁下小肋骨。《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张隐庵 集注:“季脇,两脇之下杪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胸骨﹞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脇;脇下小肋骨名曰季脇,俗名软肋。”
- 16.
季脇释义:胁下小肋骨。《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张隐庵 集注:“季脇,两脇之下杪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胸骨﹞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脇;脇下小肋骨名曰季脇,俗名软肋。”
- 17.
宗致释义:宗旨。 学说的要旨大义。
- 18.
小歌释义:⒈短歌。古代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⒉犹民歌。
- 19.
少歌释义:短歌。古代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
- 20.
帖黄释义:贴黄。唐 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黄敕既行,下有小异同,曰帖黄。一作押黄。”《新唐书·宦者传上·马存亮》:“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 杨復恭 夺宰相权之失也。”清 袁枚《随园随笔·帖黄》:“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纸帖之,亦名帖黄。始於 崇禎 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