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直 [sī zhí]
1. 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
2. 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东汉改属司徒。北魏至元沿置,或属廷尉,或属大理寺,掌推按、断刑、治狱等。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职官七》,宋高承《事物纪原·九寺卿少·司直》。
3. 官名。唐太子官属,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5. 当值;值班。
司直 引证解释
⒈ 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
引《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邦之司直”引 王念孙 曰:“直,谓正人之过也……是邦之司直,主正人过。”
《淮南子·主术训》:“汤 有司直之人。”
《汉书·叙传下》:“宽饶 正色,国之司直。”
《南史·殷冲传》:“淳 弟 冲 字 希远,位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称。”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譬则司直立朝,姦回志折。”
⒉ 官名。指丞相司直, 西汉 武帝 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 东汉 改属司徒。 北魏 至 元 沿置,或属廷尉,或属大理寺,掌推按、断刑、治狱等。 明 废。参阅《通典·职官三》、《职官七》,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九寺卿少·司直》。
⒊ 官名。 唐 太子官属,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引《旧唐书·职官志三》:“﹝东宫官属﹞司直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
⒋ 当值;值班。
引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兵子》:“兵子夜司直 通州 仓。凡司直,出入门者,必籍记之甚严。”
国语词典
司直 [sī zhí]
⒈ 职官名:(1) 汉置,佐理丞相检举不法官吏。东汉时改属司徒,北魏后沿置,掌理纠察或复勘讼狱等事。(2) 唐置,为东宫官属,职掌纠劾宫寮和率府之兵。
司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公宫释义:⒈君王的宫殿。《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郤 畏偪,将焚公宫而弑 晋侯。”汉 班固《白虎通·辟雍》:“《王制》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唐 白居易《祭咸安公主文》:“组紃之训,既习於公宫;汤沐之封,遂开於国邑。”清 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古者卿大夫皆受宅於司里,与公宫相近。”⒉泛指官府。唐 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公宫造广厦,木石乃无数。”仇兆鳌 注:“赵 曰:凡官府贵处,谓之公宫。”
- 2.
凌寒释义:冒寒;严寒。《梁书·到溉传》:“魏 世重双 丁,晋 朝称二 陆,如何今两 到,復似凌寒竹。”唐 戴叔伦《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宋 王安石《梅花》诗:“墻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清 周亮工《书影》卷三:“虽凌寒溽暑,弗倦也。”
- 3.
司直释义:⒈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⒉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⒊官名。⒋当值;值班。
- 4.
堤障释义:⒈堤。宋 苏辙《寄孔武仲》诗:“官吏困堤障,麻鞋污泥滓。”参见“堤”。⒉隄障:堤坝。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朝过 宜春口,极北缺隄障。”《宋史·滕元发传》:“瘞死食饥,除田租,修隄障。”《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盐官州 海水溢,屡坏隄障,浸城郭,遣使祀海神,仍与有司视形势所便。”
- 5.
孛娄释义:糯米花。宋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捻粉团欒意,熬稃腷膊声”自注:“炒糯穀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六:“糯穀爆花名孛娄。见 吴郡 姑苏 二志,张司直 寅《太仓志》因之。范 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东入 吴 城十万家,家家爆穀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粧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髩斜。’《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 6.
密衔释义:暗自怀恨。《梁书·沉浚传》:“浚 正色责 景 曰:‘明公亲是人臣,举兵向闕,圣主申恩赦过,已共结盟,口血未乾,而有翻背。沉浚 六十之年,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刀乎!’不顾而出。景 曰:‘是真司直也。’然密衔之。”
- 7.
弹曲释义:犹司直。专门负责纠察官吏不法行为的官员。
- 8.
忠鲠释义:亦作“忠梗”。忠诚耿直。《世说新语·规箴》“孙皓 问丞相 陆凯”刘孝标 注引 晋 张勃《吴录》:“逊 族子忠鯁有大节,篤志好学。”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颠沉在须臾,忠鯁谁復谅。”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居易 累以忠鯁遭摈,乃放纵诗酒。”《三侠五义》第二三回:“因 刘洪义 是个年老之人,而且为人忠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让国御前会议日记》:“升吉甫 忠梗可恃。”
- 9.
恢诡释义:荒诞怪异。唐 刘禹锡《和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鵾鹏疑变化,罔象何恢诡?”明 归有光《题<瀛涯胜览>》:“其日月风云山水之殊异,惜无以极其恢诡之辞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向使 满洲 制服……恢诡殊形,有若魑魅,行之二百有六十年,而人亦安之无所怪矣。”
- 10.
曲江释义:⒈水名。 指 江苏省 扬州市 南 长江 的一段。汉 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参阅《初学记》卷六、清 汪中《述学·广陵曲江证》。⒉水名。即 钱塘江。本名 浙江,因潮水经 浙山 下曲折而东入海,故又名 曲江。清 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静中疑是 曲江 涛,此则云垂彼海立。”参阅《浙江通志·山川一·钱塘江》。⒊水名。即 曲江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 曲江 之隑州兮,望 南山 之参差。”唐 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 鬱
- 11.
楚望释义:《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 之望也。”望,古代祭祀山川的专称。后以“楚望”指 楚 地的山川。南朝 宋 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诗:“江 汉 分 楚 望,衡 巫 奠南服。”唐 张九龄《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诗:“指涂躋 楚 望,策马傍 荆 岑。”唐 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楚 望何苍然,曾澜七百里。孤城寄远目,一写无穷已。”
- 12.
横海释义:⒈汉 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韩説 …… 元鼎 六年,以待詔为横海将军,击 东越 有功,为 按道侯。”《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江夏、襄阳 诸军,横截 湘 沅,以临 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 吴会。”刘良 注:“楼船、横海皆将军号也。”唐 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横海,荒祠拜 伏波。”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勛。”⒉横行海上。晋 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宋 朱敦儒《水龙吟》词:“玉凤凌霄,
- 13.
白鼻騧释义:⒈古乐府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高阳乐人歌》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古今乐录》:“魏 高阳王 乐人所作也,又有《白鼻騧》,盖出於此。”⒉一种白鼻黑喙的黄马。唐 李白《白鼻騧》诗:“银鞍白鼻騧,緑地障泥锦。”宋 梅尧臣《和端式上人咏·垂崖鞭》:“崖竹出石壁,根瘦悬青蛇……少年莫翦去,骑杀白鼻騧。”明 何景明《画马行》:“细看不是白鼻騧,恐是当朝狮子花。”亦省称“白鼻”。唐 韩翃《赠别崔司直赴江东兼简常州独孤使君》诗:“苏山逐青驄,江 家驱白鼻。”
- 14.
览揆释义:观察衡量。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王逸 注:“览,观也;揆,度也……言父 伯庸 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以美善之名也。”明 张煌言《乡荐经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览揆人情者,莫贵乎司直。”后用以代称生辰。清 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府丞虽以削杖归,览揆之辰,易衣破涕,与诸弟舒鴈行列,奉觴上寿。”清 赵翼《哭门人董东亭庶常之讣》诗之二:“从知堕地须论命,何物凭君览揆初。”
- 15.
计辟释义:计司辟差。 谓由三司直接任命。
- 16.
谨信释义:⒈恭谨诚信。语本《论语·学而》:“谨而信,汎爱众。”邢昺 疏:“言恭谨而诚信也。”《后汉书·臧宫传》:“宫 以谨信质朴,故常见任用。”唐 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公为人谨信,居家纯孝。”清 何绍基《<使黔草>自序》:“孝弟谨信,出入有节。”⒉谓郑重地盟誓以示信任。《穀梁传·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
- 17.
谿径释义:⒈山间小路。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羯霜那国》:“山路崎嶇,谿径危险,既絶人里,又少水草。”⒉泛指门径。宋 陈善《扪虱新话》:“学道之士未闻有自儒书入者,或者以为此治世语言,非入道谿径。”《镜花缘》第三七回:“林 兄在宫多日,谿径最熟,可有妙计?”⒊喻泥古不化,蹈袭故常。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子云 虽有剽摸,尚少谿逕。”《明诗纪事》引 明 皇甫汸《司勋集》:“司直(皇甫涍)兄学臻博极,思覃深湛……方其家食含章,与 徐生 二 黄,定交笔札,篤嗜 工部,既 何 李 篇出,病其谿径,专意 建安。”
- 18.
赤祥释义:古代五行家指兵火干旱等灾变的征兆。《尚书大传》卷二:“时则有赤眚、赤祥,维水沴火。”《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五行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谓火失其性而为灾也……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后汉书·五行志二》:“桓帝 建和 三年秋七月,北地 廉 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近赤祥也……其后 梁氏 诛灭。”《宋书·五行志三》:“晋愍帝 建兴 四年十二月丙寅,丞相府斩督运令使 淳于伯,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此赤祥也……及有此变,司直弹劾众官,元帝 又无所问,於是频旱三年。”
- 19.
轩然大波释义: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事件。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轩然:高高的样子。
- 20.
边堡释义:边境上的城堡。《魏书·彭城王勰传》:“致小竖 伯之,驱率蚁徒,侵扰边堡。”《金史·地理志上》:“边堡,大定 二十一年三月,世宗 以 东北路 招讨司十九堡在 泰州 之境,及 临潢路 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 蒲察张家奴 等往视其处署。”明 卢象昇《参玩防明侦哨疏》:“至分遣侦役,或有违玩疏失,其罪先究边堡守备。”《报告文学》1984年第5期:“人们发现了修筑于 金 代的边堡。边堡的一个瞭望哨位上,遗存了一两米厚的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