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 [gū zhú]
1. 独生的竹。
2.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3. 古代乐曲名。
4. 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5. 《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后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
6. 竹的一种。
8. 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孤竹 引证解释
⒈ 独生的竹。
引《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
汉 班固 《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
⒉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引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晋 张协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云和,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变宫调》之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絃。”
宋 张先 《菩萨蛮》词之一:“佳人学得 平阳 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
⒊ 古代乐曲名。
引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
⒋ 商 周 时国名。在今 河北省 卢龙县。
引《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 令支,今为县,属 辽西,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山戎 孤竹,束马景从。”
唐 张说 《吊国殇文》:“北伐兮东胡,邈 辽阳 兮 孤竹。”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摐金出 孤竹,飞旗掩二 榆。”
⒌ 后遂用“孤竹”借指 伯夷、叔齐。
引《庄子·让王》:“昔 周 之兴,有士二人,处於 孤竹,曰 伯夷、叔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铜山之丰。”
南朝 宋 范晔 《逸民传论》:“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赠右卫将军李安制》:“往者, 产 禄 擅朝, 充躬 交乱,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惮芳兰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⒍ 竹的一种。
引宋 赞宁 《笋谱·孤竹笋》:“襄阳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已死矣。”
⒎ 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国语词典
孤竹 [gū zhú]
⒈ 孤生的竹。
引《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
宋·朱熹·注:「孤竹,竹特生者,孙竹竹枝根之末。」
《文选·张衡·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 」
⒉ 乐器名。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引《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⒊ 复姓。
孤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氏粟释义:《管子·山权数》:“还四年,伐 孤竹。丁氏 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尹知章 注:“丁氏,齐 之富人,所谓 丁惠 也。”后以“丁氏粟”为称豪富之词。
- 2.
二墨释义:指 孤竹君 二子 伯夷、叔齐。
- 3.
令支释义:春秋 时 山戎 属国。其地约在今 河北 滦县、迁安 间。公元前六六四年为 齐恒公 所灭。《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刜 令支、斩 孤竹 而南归。”韦昭 注:“二国,山戎 之与也。刜,击也;斩,伐也。令支,今为县,属 辽西。”《逸周书·王会》作“不令支”,《管子·小匡》作“泠支”,又《轻重戊》作“离支”,《吕氏春秋·有始》作“令疵”,《史记·齐太公世家》作“离枝”。
- 4.
伯夷叔齐释义:商 末 孤竹君 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 叔齐 为继承人。 孤竹君 死后, 叔齐 让位给 伯夷 , 伯夷 不受, 叔齐 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 周 国。 周武王 伐 纣 ,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 灭 商 后,他们耻食 周 粟,采薇而食,饿死于 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 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 疏引《春秋少阳篇》:“ 伯夷 姓 墨 ,名 允 ,字 公信 。伯,长也;夷,謚。 叔齐 名 智 ,字 公达 , 伯夷 之弟, 齐 亦谥也。”封建社会
- 5.
伯夷释义: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 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
- 6.
叔齐释义:商 孤竹君 之子,名 智(或作 致),字 公达,齐 为谥号。《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鹖冠子·备知》:“伯夷、叔齐 能无盗,而不能使人不意己。”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是以 伯夷、叔齐 避 周,饿于 首阳 之下,后世称其仁。”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叔齐 年纪二十六光景,装束与 伯夷 相似,怆惶自右翼跑出。”参见“伯夷叔齐”。
- 7.
古孤竹国释义:古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1]。
- 8.
孤筱释义:孤竹。
- 9.
孤竹君释义:商 朝 孤竹国 国君的封号。
- 10.
孤竹释义:⒈独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汉 班固《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汉 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唐 杨炯《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⒉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 11.
属镂释义:亦称“属卢”。亦称“属娄”。剑名。《左传·哀公十一年》:“王闻之,使赐之属鏤以死。”杜预 注:“属鏤,剑名。”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 遂赐 文种 属卢之剑。”《古文苑·扬雄<太玄赋>》:“孤竹 二子饿 首山 兮,断跡属娄何足称兮。”章樵 注:“伍子胥 忠谋,吴王 赐之属鏤之剑,自剄而死。娄,《史记》作‘鏤’。”元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下:“﹝ 华岳 ﹞集中有《献韩》诗:‘君家勋业在盘盂,莫把头颅问属鏤。’”
- 12.
归究释义:犹追究。明 张居正《与李太仆渐庵论治体》:“又近年以来,习尚尤靡,至使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归究起来,还是要怪那万恶不赦的 夏启!”
- 13.
愁沮释义:悲愁沮丧。唐 刘禹锡《彭阳唱和集引》:“而胸中之气,伊鬱蜿蜒,泄为章句,以遣愁沮,悽然如焦桐孤竹。”《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术 始自以为有 淮 南之众,料 策 必与己合,及其得书,愁沮发疾。”清 吴敏树《与朱伯韩书》:“敏树 尝数至京师矣,既齟齬有司,不得一当,欲勉强一刺干謁当时声誉之人,则愁沮万状,甘自晦匿而已。”
- 14.
感致释义:使受感动而被招致。《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武阳 有 北平山 ……上有白虾蟇,谓之肉芝,食者长生,非仙材灵骨,莫能致也。乔 好道,望山朝拜,积十餘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
- 15.
束马释义:⒈拴住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 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杜预 注:“束,绊之也。”⒉驾御马。南朝 梁 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山戎、孤竹,束马景从伐罪弔民,一匡靖乱。”北齐 魏收《后园宴乐》诗:“束马轻 燕 外,猎雉陋 秦 中。”唐 薛逢《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及部落酋长等》诗:“束马凌苍壁,捫萝上碧岑。”⒊包裹马足,以防滑跌。形容山路险隘难行。唐 骆宾王《畴昔篇》:“蜀 路何悠悠,岷 峰阻且脩……长途看束马,平水见沉牛。”《新唐书·高适传》:“平戎 以西数城,皆穷山
- 16.
颍阳释义:颍水 之北。 传说古高士 巢父、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庄子·让王》:“故 许由 娱於 潁阳 而 共伯 得乎 共首。”成玄英 疏:“潁阳,地名,在 襄阳,未为定地名也。”《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李贤 注:“潁阳 谓 巢 许 也。”晋 郭璞《游仙》诗之二:“翘跡企 潁阳,临河思洗耳。”唐 贾岛《寓兴》诗:“旷哉 潁阳 风,千载无其他。”
- 17.
献进释义:进献。把人或物奉献给朝廷或尊长。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白燕》:“万历 二年,翰林院中白燕双乳,辅臣以献进两宫。”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每年献进 朝歌城 的美女,不知道有多少人呵。”
- 18.
空桑释义:⒈传说中的山名。 产琴瑟之材。《周礼·春官·大司乐》:“空桑 之琴瑟,咸池 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楚辞·九歌·大司命》:“君迴翔兮以下,踰 空桑 兮从女。”王逸 注:“空桑,山名,司命所经。”《汉书·礼乐志二》:“空桑 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颜师古 注:“空桑,地名也,出善木,可为琴瑟也。”⒉瑟名。古代于夏至祀地奏乐用。《楚辞·大招》:“魂乎归徠,定空桑只。”王逸 注:“空桑,瑟名也。”北周 庾信《周五声调曲·变宫调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⒊空心桑树。《吕氏春秋·本味》:
- 19.
管仲随马释义:《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 從於 桓公 而伐 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 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后以“管仲隨馬”谓尊重前人的经验。
- 20.
荆舒释义:亦作“荆荼”。 指 春秋 时的 楚国 和 舒国。舒 在今 安徽省 庐江县 境内,时为 楚 之与国,故连称。《诗·鲁颂·閟宫》:“戎 狄 是膺,荆 舒 是惩。”郑玄 笺:“僖公 与 齐桓 举义兵,北当 戎 与 狄,南艾 荆 及羣 舒。”《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自《诗》、《书》称 三代‘戎 狄 是膺,荆 荼 是徵’,齐桓 越 燕 伐 山戎,武灵王 以区区 赵 服单于。”司马贞 索隐:“荼,音舒。”宋 苏轼《和赠羊长史》诗:“犹当距 杨 墨,稍欲惩 荆 舒。”章炳麟《说林上》:“观 桓 文 之斩 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