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功利 功利的意思
gōng

功利

简体功利
繁体
拼音gōng lì
注音ㄍㄨㄥ ㄌ一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ōng,(1) 劳绩,成绩,与“过”相对。【组词】:功勋。功绩。论功行赏。徒劳无功。功德无量(liàng )。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2) 成就,成效。【组词】:成功。功能。功亏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3) 物理学上指用力使物体移动的工作,等于力乘移动的距离。【组词】:功率。(4) 本领,能耐。【组词】:功夫。功底。功力(a.功夫和力量;b.功效)。功到自然成。

lì,(1) 好处,与“害”“弊”相对。【组词】: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2) 使顺利、得到好处。【组词】: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3) 与愿望相符合。【组词】:吉利。顺利。(4)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组词】: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5)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组词】:利息。利率(lǜ)。一本万利。(6) 姓。

基本含义

功利指追求个人利益、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或长远发展的行为。

功利的意思

功利 [gōng lì]

1. 功名利禄。多含贬义。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庄子·天地》

[ utility; ]

2. 功业所带来的利益。

民知诛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韩非子·难三》

[ material gain; ]

功利 引证解释

⒈ 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多含贬义。

《管子·立政》:“有不合于令之所谓者,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制,罪死不赦。”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宋 苏轼 《太常少卿赵瞻可户部侍郎制》:“自顷功利之臣,言政而不及化,言利而不及义。”
艾青 《我的父亲》诗:“我曾用无数功利的话语,骗取我父亲的同情。”

⒉ 功业所带来的利益。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故当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
宋 梅尧臣 《读司马季主传赠何山人》诗:“筮占聊助上,功利儻及民。”

⒊ 指功名和利禄。

《儒林外史》第一回:“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象,不觉功利之见顿消。”


国语词典

功利 [gōng lì]

⒈ 功绩和利益。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


功利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世俗释义:⒈宗教教义认为一切事物具有两种形式,把天上的形式称为神圣,把人间的形式称为世俗。 ⒉指当时社会流行的:世俗之见。
    • 2.
      功名释义:⒈旧指功绩和名位。⒉古称科举考中(zhòng)为取得功名。
    • 3.
      名利释义:指个人的名位和利益:不求名利。名利双收。

功利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淡泊释义:指把名利看得很 淡。 泊(bó)。

功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丰功厚利释义:指巨大的功利。
    • 2.
      义利之辨释义: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 3.
      乐利主义释义:即功利主义。
    • 4.
      争功释义:争夺功利或功劳。《书·大禹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史记·萧相国世家》:“汉 五年,既杀 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羣臣争功,岁餘功不决。”宋 王谠《唐语林·言语》:“将谓天下已定,不籍其力,復以万乘至尊,与臣下争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专管治河的都水外监官员冗多,遇事互相推托,否则就是争功邀赏。”
    • 5.
      事功之学释义:南宋 时期反理学的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 叶适 陈亮 等人。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这种思想。
    • 6.
      伯者释义:霸者,成霸王之业者。 伯,通“霸”。《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 伯乐 之图,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颜师古 注:“伯读曰霸。”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世儒只讲得一箇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
    • 7.
      公利释义:⒈公共的利益。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商君书·壹言》:“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於国,私门不请於君。”⒉显然的便利。《淮南子·说山训》:“畏马之辟也,不敢骑;惧车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虚祸距公利也。”⒊犹功利。汉 桓宽《盐铁论·轻重》:“诸侯莫能以德,而争於公利。”王利器 校注引 陈遵默 云:“公利即功利,德与功利相反,争於功利,则莫能以德矣。”
    • 8.
      功利主义释义:通常指一种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 主要代表是19世纪英国的边沁和穆勒。把资产阶级的狭隘的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看作人类行为的普遍的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
    • 9.
      功利释义:功效利益。 《韩非子·难三》:“民知诛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 10.
      唯美主义释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流行于19世纪末的欧洲。 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 11.
      审美态度释义: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 12.
      审美观照释义:指无为而为的审美方式。“观照”一词原意为注视、沉思、期望。审美中引申为审美把握,即超脱功利、凝神观照的态度。它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主动积极的审美感受,是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 13.
      室家释义:⒈房舍;宅院。《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曾运乾 正读:“言为国如作室,既高其垣墉,以防大寇,亦当塞向墐户,以防宵小。”《论语·子张》:“譬之宫墙,赐 之墻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明 唐顺之《吴氏墓记》:“吴翁 乃于生时预为葬地,其营壙也如营其室家,其植木於墓也,如植於园圃。”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国民皆诗,亦皆诗人之具,而 德 卒以不亡。此岂篤守功利,摈斥诗歌,或抱异域之朽兵败甲,冀自卫其衣食室家者,意料之所能至哉?”⒉夫妇。《诗·周南
    • 14.
      寄情山水释义: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用山水来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作者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不知不觉中就以山水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或者,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之境遇,对世俗中的事不再有过多指望,也不屑于与一帮功利之人为伍。然后隐居于山林,寄情于山水。
    • 15.
      小人儒释义: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论语·雍也》:“子谓 子夏 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邢昺 疏:“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刘宝楠 正义:“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説误也。”宋 王迈《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间有小人儒,旁献生财策。”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衰哉堪恨您小人儒,呜
    • 16.
      恶石释义:用以治病的石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杨伯峻 注:“恶石,以石为鍼,刺之常苦痛。”清 方苞《书高密单生追述考妣遗事后》:“盖功利嗜欲薰鑠流毒於人心者深且固矣,非猛药恶石不足以攻除。”
    • 17.
      时利释义:⒈天时和地利。 ⒉一时的功利;当时的功利。
    • 18.
      杂霸释义:谓用王道搀杂霸道治理国家。语出《汉书·元帝纪》:“﹝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宋陈亮《甲辰秋答朱元晦书》:“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於王也。”明侯方域《太平仁义之效论》:“未有用杂霸之説而治,能几希於王者也。”清刘熙载《艺概·文概》:“陆宣公文,贵本亲用,既非瞀儒之迂疎,亦异杂霸之功利,於此见情理之外无经济也。”严复《主客平议》:“世岂有外是为学者乎?就令有之,无亦杂霸功利之末流,可以幸一时之富强,而不可以致太平之
    • 19.
      树置释义:⒈扶植。《晋书·殷顗传》:“顗 见 江绩 亦以正直为 仲堪 所斥,知 仲堪 当逐异己,树置所亲,因出行散,託疾不还。”《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魏 尔朱荣 虽居外藩,遥制朝政,树置亲党,布列 魏 主左右,伺察动静,大小必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做宰相,树置心腹,专害异己,使贤奸倒置的。”⒉树立,建树。唐 白居易《<唐故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序》:“大丈夫贮蓄材术,树置功利,鎡基富贵,焯燿家邦,不当其身,而得於后:父析子荷,相去几何?”
    • 20.
      永嘉学派释义:以 南宋 永嘉(今属 浙江省)人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 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 朱、陆 二派形成鼎足。与 永康 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功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丰功厚利释义:指巨大的功利。
    • 2.
      义利之辨释义: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 3.
      乐利主义释义:即功利主义。
    • 4.
      争功释义:争夺功利或功劳。《书·大禹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史记·萧相国世家》:“汉 五年,既杀 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羣臣争功,岁餘功不决。”宋 王谠《唐语林·言语》:“将谓天下已定,不籍其力,復以万乘至尊,与臣下争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专管治河的都水外监官员冗多,遇事互相推托,否则就是争功邀赏。”
    • 5.
      事功之学释义:南宋 时期反理学的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 叶适 陈亮 等人。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这种思想。
    • 6.
      伯者释义:霸者,成霸王之业者。 伯,通“霸”。《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 伯乐 之图,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颜师古 注:“伯读曰霸。”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世儒只讲得一箇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
    • 7.
      公利释义:⒈公共的利益。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商君书·壹言》:“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於国,私门不请於君。”⒉显然的便利。《淮南子·说山训》:“畏马之辟也,不敢骑;惧车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虚祸距公利也。”⒊犹功利。汉 桓宽《盐铁论·轻重》:“诸侯莫能以德,而争於公利。”王利器 校注引 陈遵默 云:“公利即功利,德与功利相反,争於功利,则莫能以德矣。”
    • 8.
      功利主义释义:通常指一种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 主要代表是19世纪英国的边沁和穆勒。把资产阶级的狭隘的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看作人类行为的普遍的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
    • 9.
      功利释义:功效利益。 《韩非子·难三》:“民知诛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 10.
      唯美主义释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流行于19世纪末的欧洲。 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 11.
      审美态度释义: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 12.
      审美观照释义:指无为而为的审美方式。“观照”一词原意为注视、沉思、期望。审美中引申为审美把握,即超脱功利、凝神观照的态度。它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主动积极的审美感受,是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 13.
      室家释义:⒈房舍;宅院。《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曾运乾 正读:“言为国如作室,既高其垣墉,以防大寇,亦当塞向墐户,以防宵小。”《论语·子张》:“譬之宫墙,赐 之墻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明 唐顺之《吴氏墓记》:“吴翁 乃于生时预为葬地,其营壙也如营其室家,其植木於墓也,如植於园圃。”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国民皆诗,亦皆诗人之具,而 德 卒以不亡。此岂篤守功利,摈斥诗歌,或抱异域之朽兵败甲,冀自卫其衣食室家者,意料之所能至哉?”⒉夫妇。《诗·周南
    • 14.
      寄情山水释义: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用山水来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作者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不知不觉中就以山水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或者,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之境遇,对世俗中的事不再有过多指望,也不屑于与一帮功利之人为伍。然后隐居于山林,寄情于山水。
    • 15.
      小人儒释义: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论语·雍也》:“子谓 子夏 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邢昺 疏:“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刘宝楠 正义:“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説误也。”宋 王迈《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间有小人儒,旁献生财策。”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衰哉堪恨您小人儒,呜
    • 16.
      恶石释义:用以治病的石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杨伯峻 注:“恶石,以石为鍼,刺之常苦痛。”清 方苞《书高密单生追述考妣遗事后》:“盖功利嗜欲薰鑠流毒於人心者深且固矣,非猛药恶石不足以攻除。”
    • 17.
      时利释义:⒈天时和地利。 ⒉一时的功利;当时的功利。
    • 18.
      杂霸释义:谓用王道搀杂霸道治理国家。语出《汉书·元帝纪》:“﹝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宋陈亮《甲辰秋答朱元晦书》:“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於王也。”明侯方域《太平仁义之效论》:“未有用杂霸之説而治,能几希於王者也。”清刘熙载《艺概·文概》:“陆宣公文,贵本亲用,既非瞀儒之迂疎,亦异杂霸之功利,於此见情理之外无经济也。”严复《主客平议》:“世岂有外是为学者乎?就令有之,无亦杂霸功利之末流,可以幸一时之富强,而不可以致太平之
    • 19.
      树置释义:⒈扶植。《晋书·殷顗传》:“顗 见 江绩 亦以正直为 仲堪 所斥,知 仲堪 当逐异己,树置所亲,因出行散,託疾不还。”《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魏 尔朱荣 虽居外藩,遥制朝政,树置亲党,布列 魏 主左右,伺察动静,大小必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做宰相,树置心腹,专害异己,使贤奸倒置的。”⒉树立,建树。唐 白居易《<唐故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序》:“大丈夫贮蓄材术,树置功利,鎡基富贵,焯燿家邦,不当其身,而得於后:父析子荷,相去几何?”
    • 20.
      永嘉学派释义:以 南宋 永嘉(今属 浙江省)人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 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 朱、陆 二派形成鼎足。与 永康 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功利造句

1.梦想是一朵绚烂、美丽,长开不败的春花,它婀娜多姿,随风婆娑起舞;梦想是一眼长流不息的泉水,它是那么纯洁,不加一丝功利色彩。

2.不光是嘴巴的表达功能会被人功利化,其他五官也会被人功利化,这种人根本就不懂情趣和生活的。

3.他是一个十足的功利主义者和实事求是的观察家。

4.是一方平湖,让你的道路即使铺满了功利和陷阱也能保持平静。

5.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6.是为了这么零点零几的几率在相信人生,在相信人生的奇迹,不然,为了功利的计算。

7.低于理解的行为是疯狂,能够理解的行为是功利,超越理解的行为是爱。

8.帮助他人不是为了索取,也不是为了功利,更不是为了贪图名誉,是为了世间的人能永远都感到心存温暖。

9.青年人应该多一些坦然的心态去享受青春,而非心怀功利,让青春陷入痛苦。

10.寻找更我的知识,多读一些书,坐在你家的前廊里,以赞美的眼光去享受眼前的风景,不要带上任何功利的想法。

11.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

12.寻找更多的知识,多读一些书,坐在你家的前廊里,以赞美的眼光去享受眼前的风景,不要带上任何功利的想法。

功利(gong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功利是什么意思 功利读音 怎么读 功利,拼音是gōng lì,功利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功利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