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释义:谓于生死患难处方可显示交情。 《史记·汲郑列传赞》:“始 翟公 为廷尉,宾客闐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 復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 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古道得好:‘一死一生,乃见交情。’若非今日我是死的,你是活的,怎知你为同年之情淡薄如此!”
- 2.
三俊释义:古指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孔颖达 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刚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说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见 蔡沉 集传。三个并称的俊杰。(1)指 汉 之 张良、萧何、韩信。《晋书·郑冲传》:“泰始 六年,詔曰:‘昔 汉祖 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2)指 汉 之 郦食其、田横、韩信。《汉书·蒯通伍被等传赞》:“蒯通 一説而丧三儁,其得不亨者,幸也。”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亨 酈食其,败 田横,骄 韩信 也。”(3)指
- 3.
三藩释义:⒈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淮阳顷王 昞、济阴悼王 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党 惟荒忒。”李贤 注:“谓 千乘、淮阳、济阴 并早殁也。”⒉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南徐州 和 南兖州。《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李善 注:“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南徐州 刺史、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⒊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⒋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
- 4.
下交释义: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交往。《易·繫辞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管子·大匡》:“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史记·魏公子列传赞》:“然 信陵君 之接巖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清 陈梦雷《绝交书》:“老年兄以桑梓鉅望,道貌冲和,折节下交,每以远大相许。”
- 5.
不学无术释义: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 6.
不桡释义:亦作“不挠”。不弯曲。形容刚正不屈。《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汉书·萧望之传赞》:“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颜师古 注:“橈,曲也。”《明史·曾同亨传》:“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功郎 徐必达 持正不挠。”
- 7.
不祥人释义:⒈不吉利的人。《左传·成公二年》:“子反 欲取之(夏姬)。巫臣 曰:‘是不祥人也。是夭 子蛮,杀 御叔,弑 灵侯,戮 夏南,出 孔、仪、丧 陈国,何不祥如是?’”清 刘大櫆《钱节妇传赞》:“方其诈报孝则已死,乃所谓不祥人矣。”⒉凶人。《宋书·武帝纪下》:“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备不祥人者,可以臺见队给之。”
- 8.
不终释义:⒈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宋 苏辙《龙川略志》卷二:“﹝ 赵生 ﹞家本 代州,名 吉,事 五臺 僧不终,弃之游四方。”⒉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汉书·晁错传赞》:“错 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宋 苏轼《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惠、怀、愍 皆不终,牛繫马后,岂及亡乎!”⒊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 9.
不翅释义:⒈不展开翅膀。《韩非子·喻老》:“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⒉不啻。翅,通“啻”。不仅;不止。《庄子·大宗师》:“阴阳於人,不翅父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 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一:“今言之而不从,亦当不翅三矣。”林纾《示儿书》:“十九岁尔祖父见背,苦更不翅。”⒊不啻。翅,通“啻”。无异于。《新唐书·陆贽传》:“关东 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金史·海陵诸子传赞》:“海陵 睨人
- 10.
世纷释义:人世间的纷乱。《后汉书·班彪传赞》:“彪 识皇命,固 迷世纷。”宋 陆游《幽居杂题》诗之四:“独往成初志,安居谢世纷。”金 王若虚《茅先生道院记》:“公以高蹈闻四方,贤愚少长莫不仰其风。观其摆落世纷,悽心於冲漠之境,始终四十年。”
- 11.
丙魏释义:丙吉、魏相 的并称。 两人均为 汉宣帝 时丞相,以知大体、为政宽平名重当时。《汉书·丙吉魏相传赞》:“孝宣 中兴,丙 魏 有声。”宋 宋祁《将到都先献枢密太尉相公》诗:“今日谋献须 丙 魏,他年宾客但 邹枚。”清 高其倬《蓟州新城》诗:“且復命 丙 魏,不啻求 韩 彭。”
- 12.
乌乎释义:⒈亦作“乌嘑”、“乌虖”、“乌呼”。 同“呜呼”。叹词。《左传·襄公三十年》:“乌乎,必有此夫!”《汉书·外戚传赞》:“乌嘑!鉴兹行事,变亦备矣。”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乌虖远矣,何日而忘!”章炳麟《訄书·商鞅》:“乌呼!是惑於淫説也甚矣!”按,《小尔雅·广训》:“乌乎,吁嗟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嘆美,有所伤痛,随事有义也。”⒉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唐 柳宗元《送贾山人南游序》:“孰匱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寧其躬?”明 何景明《与侯都阃书》:“令麾下一出,乌乎不可!”清 冯桂芬《皖水迎师记》
- 13.
乙帐释义:《汉书·西域传赞》:“於是广开 上林 ……兴造甲乙之帐,络以 随 珠 和 璧,天子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 ”颜师古 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汉武故事》:“帷幕垂流苏,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帐”指天子燕息之所。帐,帷幕。
- 14.
乱源释义:亦作“乱原”。祸乱的根源。《三略·上略》:“羣吏朋党,各进所亲,抬举姦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谓乱源。”《汉书·武五子传赞》:“千秋 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人之祐助云。”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唐朝 到 开元 时期才达到极盛的顶点,也就在这个时期的季年,造成了 天宝 时期的乱源。”
- 15.
事济释义:⒈事业完成;事情办成功。 汉 贾谊《新书·耳痹》:“事济功成,范蠡 负室而归 五湖。”《三国志·吴志·潘濬陆凯传赞》:“胤(陆胤)身絜事济,著称南土,可谓良牧矣。”《晋书·李流载记》:“若功成事济,约与君三年迭为主。”⒉犹事情。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哥哥不听人説话,取了这个妇女,不知做了不良事济,你哥哥把它杀了。”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五出:“作事济,不点实。如今怎生来救你?”
- 16.
五饵释义:《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係单于,其术因以疏矣。”颜师古 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於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 贾谊 提出的怀柔、软化 匈奴 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 17.
仰哺释义:谓依靠他人哺养、供养。 《新唐书·沙陀传赞》:“沙陀 始归命天子,仰哺于边,世喋血助征讨,常为边兵雄。”宋 曾巩《与刘抗龙图启》:“四弟怀仰哺之託,九妹有待年之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
- 18.
伯王释义:霸王。霸者的尊称。伯,通“霸”。《汉书·项籍传赞》:“羽 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 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 羽 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颜师古 注:“伯读曰霸。”明 夏完淳《赠广武申大孚孟》诗:“行行东南征,舒此伯王畧。”
- 19.
修习释义:⒈演习;练习。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 天水、陇西、安定、北地 处势迫近 羌 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⒉学习;研习。《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修习者,重加檟楚,生徒惧焉,由是修业颇进。”唐 白居易《六十救学者之失》:“此由官失其业,师非其人,故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元 郑廷玉《金凤钗·楔子》:“小生造物低,闭了选场,在状元店修习一年,今年春榜动,却去应举去。”⒊修行。晋 葛
- 20.
倾移释义:⒈谓以权谋促使在上者俯从自己的意愿。《汉书·刘向传》:“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訿訿,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初,臧质 阴有异志,以 义宣 凡弱,易可倾移,欲假手为乱,以成其姦。”⒉倾覆转移。《南史·齐纪下》:“武帝 晏驾而鼎业倾移也。”《明史·史可法等传赞》:“盖 明 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⒊指倒仆迁移。唐 孟郊《答友人》诗:“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⒋背离,偏离。《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 是仪 ﹞曰:‘今刀锯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