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 [tí zì]
1. 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字。
例书上有作者亲笔题字。
英[ inscription; autograph; ]
2. 留作纪念而写字。
英[ inscrbe; ]
题字 引证解释
⒈ 对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为留纪念而写上字。
引唐 卢照邻 《悲昔游》:“题字于 扶风 之柱,繫马于 驪山 之松。”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水木明瑟轩即事》:“煮茗然双鼎,摊书占一斋,写碑金石録,题字水松牌。”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个画画,一个题字,真是才子佳人,天生的一对。”
⒉ 指为留纪念所题写的字。
引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嘉寺之旁,立名宠圣札之题字。”
宋 梅尧臣 《得曾巩附永叔书》诗:“袖衔藤纸书,题字远已认。”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城与年》倒并不急……因为这不过为了图上的题字而已。”
国语词典
题字 [tí zì]
⒈ 在器物上写字。一般具有纪念或标示的作用。
例如:「他们在合照的相片上题字留念。」
⒉ 书画上、器物上的署名或题款。
例如:「这幅画上的题字娟秀脱俗。」
题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人民英雄纪念碑释义:中国人民纪念1840—1949年为祖国为革命牺牲的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碑高94米,基座四周刻有十幅巨型浮雕,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从虎门销烟到胜利渡长江的英勇斗争历史。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背面刻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 2.
佛光寺释义: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会15年。大殿、配殿还有唐幢、唐塑、壁画、墨迹题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间的瑰宝。
- 3.
写字释义:⒈书写文字,题字。 ⒉明代职司抄写的低级官员。
- 4.
刊头释义:指报纸、刊物上标出名称、期数等项目的地方:刊头题字。 刊头设计。
- 5.
升仙桥释义:桥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北。因 汉 司马相如 过此题字励志而著名。相传为 秦 李冰 所建。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城北十里有 昇仙桥,有 送客观。司马相如 初入 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唐 岑参《昇仙桥》诗:“及乘駟马车,却从桥上归。”按,一本作“昇迁桥”。或谓“迁”形近“僊”,转讹为“仙”。参阅 陈铁民 侯忠义《岑参集校注》。
- 6.
宸题释义:帝王的亲笔题字。
- 7.
弃繻关释义:汉 终军 入 潼关,弃繻,后因以“弃繻关”指 潼关。宋 司马光《送何济川知汉州》诗之一:“復寻题柱迹,重过弃繻关。”清 赵翼《卢抱经作重逢入泮诗纪事敬贺四律》之二:“尚有昔年题字柱,便当古蹟弃繻关。”参见“弃繻”。
- 8.
御书钱释义:宋 代钱币名。上面铸有皇帝题字,故称。
- 9.
扁额释义:匾额。挂在厅堂、轩斋或亭榭上的题字横额。
- 10.
新翰释义:新的题字;新的作品。
- 11.
榜题释义:匾额题字。
- 12.
檐扁释义:挂在檐下的题字匾额。
- 13.
牌额释义:匾额。长方形的木牌或绸布做的横幅,上面题字,作为标记或表示称颂,挂在门的上方或墙的上部。
- 14.
纪念册释义:有纪念性质的册子,上面多有签名、题字、照片等,如毕业纪念册。
- 15.
署额释义:题字於碑额。
- 16.
贴出释义:⒈科举考试时,凡有夹带、冒名顶替及试卷违式者被摈斥场外,不准考试。清 袁枚《随园随笔·贴出》:“元《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不考,即今之贴出也。”《六部成语注解·礼部》:“凡犯以上弊端者,例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摈斥不准入试,谓之被贴出。”《清史稿·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⒉商业用语。因买卖而产生的差额,须找出的款项
- 17.
遗字释义:⒈残留的文字。 宋 张耒《上方》诗:“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宋 洪适 释:“右 魏 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 洪适《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清 丘逢甲《和平里行》:“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⒉死者生前的题字、文稿等。唐 孟郊《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诗:“零落三四字,忽成千万年。那知冥寞客,不有补亡篇。”唐 元稹《祭亡友文》:“拜我者曩日之旧童,示我者絶时之遗字。”⒊脱漏文字。元 熊朋来《<钟鼎篆韵>
- 18.
锌版释义:一种锌制的照相凸版印版。一般用于印制插图、题字、照片等。
- 19.
闾墓释义:指里巷和墓道的门前。古代旌表人物,常在这两处建坊题字。
- 20.
阿娇释义:⒈指 汉武帝 陈 皇后。《汉武故事》:“胶东王 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餘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娇 好否?’笑对曰:‘好,若得 阿娇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宋 王安石《明妃曲》之一:“君不见咫尺 长门 闭 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⒉后常用借指妓女或外宠。唐 孙棨《题妓王福娘墙》诗之二:“寒绣衣裳餉 阿娇,新团香兽不禁烧。”明 无名氏《霞笺记·霞笺题字》:“何必歌 苏小,行云知已遏,类鸣蜩,欲傍秦筝看 阿娇。”郁达夫《怀扬州--用姜白石<小红低唱我吹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