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司马 司马的意思

司马

简体司马
繁体司馬
拼音sī mǎ
注音ㄙ ㄇㄚ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ī,(1) 主管,操作。【组词】: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司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司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司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组词】:人事司。(3) 视察。【例句】:司日月之长短。(4) 姓。

mǎ,(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组词】: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组词】:马蜂。马勺。(3) 姓。

基本含义

指能力出众、有才华的人。

司马的意思

司马 [sī mǎ]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贬谪及闲散官员。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minister of war in ancient china; ]

2. 姓。

[ surname; ]

司马 引证解释

⒈ 官名。相传 少昊 始置。 周 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 汉武帝 元狩 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 后汉 因之,旋又改名太尉, 南北朝 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 隋 废。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参阅《通典·职官二》。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忆昔筹边赞庙謨,桓桓司马杰丈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下官 杨文驄,昨奉 熊司马 之命,託 侯 兄发书 寧南,阻其北上,已遣 柳敬亭 连夜寄去。”
王季思 注:“即兵部尚书 熊明遇。”

⒉ 官名。 《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 春秋 晋 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 汉 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 魏 晋 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 隋 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 唐 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后世称府同知曰司马,本此。参阅《通典·职官十五》、《续通典·职官十五》。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钱塘 黄小松 易,为 贞父先生 后人,任 兗州 运河 司马,书画篆隶,为近人所不及。”
按, 黄易,官 济宁 同知。 济宁 属 兗州府。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一章:“工賑捐输价便宜,白银两百得同知。官场逢我称司马,照壁凭他画大狮。”

⒊ 王宫外门。

汉 贾谊 《新书·等齐》:“天子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诸侯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

⒋ 指 汉 文学家 司马相如。

《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閒自入 益 部,仰 司马、扬、王 遗风。”
李善 注:“司马相如、扬雄、王褒 也。”
宋 王安石 《次韵约之谢惠诗》:“元龙 但高眠, 司马 勿亲涤。”
清 唐孙华 《次韵答王随庵》:“巧输 司马 难从官,才避 元龙 合问田。”

⒌ 指 唐 大诗人 白居易。白 尝贬 江州 司马,故称。

元 张昱 《赠沉生还江州》诗:“知汝 琵琶亭 畔去,白头司马忆 江州。”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凤彩》:“如此琵琶如此曲,谁言司马泪偏多。”

⒍ 复姓。


国语词典

司马 [sī mǎ]

⒈ 职官名:(1)​ 参见「大司马」条。(2)​ 郡佐之属。魏晋时为刺史属官,理军事。隋唐节度使之下皆置行军司马之官,为佐吏之属,具参谋性质。又每州置州司马一人,多以贬斥之官员任之,徒具虚衔无实际职掌。清代府同知亦俗称「司马」,其实不同。

⒉ 星名。

《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

⒊ 复姓。如汉代有司马迁、三国魏有司马懿。


司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举冲霄释义: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 2.
      一块肉释义:⒈指亲生独子或遗孤。宋 祥兴 二年,元 兵攻陷 厓山,陆秀夫 背幼帝 赵昺 跳海死。帝母 杨太后 闻之,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 赵氏 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投海死。见《宋史·瀛国公纪》。元 张宪《厓山行》:“皇天不遗一块肉,一瓣香焚海舟覆。”⒉指胎儿。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父官司马,陷於仇……所以不即报者,徒以有母在;母去,又一块肉累腹中,因而迟之又久。”
    • 3.
      一家言释义:犹言一家之言。三国 魏 曹丕《典论论文》:“融 等已逝,唯 干 著论,成一家言。”唐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后十年,其子 安衡 泣捧遗草来謁,咨余紬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明 方孝孺《赠郭士渊序》:“他若 董仲舒、贾谊、司马迁、扬雄 皆用之成一家言。”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墨子 生於 宋;宋,南北要衝也,故其学於南北各有所採而自成一家言。”
    • 4.
      一屯释义:⒈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个单位。 《六韬·均兵》:“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復故处。”《新唐书·杨行密传》:“ 彦 以骑兵背城战, 行密 卧帐中,令曰:‘贼近,报我!’俄而陷一屯。”⒉屯田的一个单位。《晋书·食货志》:“今以 鄴 奚官奴婢著 新城 ,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
    • 5.
      一方释义:⒈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 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⒉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
    • 6.
      一毛释义:⒈一根毛。喻细小、轻微的事物。《韩非子·显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僕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螻蚁何以异?”南朝 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宋 朱熹《观书有感》诗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衝巨舰一毛轻。”⒉指一根凤毛。喻人年少有贤才。唐 岑参《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诗:“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弱冠已银印,出身唯宝刀。”唐 杜甫《送苏州李长史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唐 熊孺登《和窦中丞岁酒喜见小男两岁》诗:“闻得一毛添五
    • 7.
      一金释义:⒈古代钱币数量名称。 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后亦用以称银一两。《战国策·齐策一》“公孙閈 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於市”汉 高诱 注:“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平准书》“一黄金一斤”司马贞 索隐引 臣瓒 云:“秦 以一鎰为一金,汉 以一斤为一金。”清 赵翼《陔馀丛考·一金》:“今人行文以白金一两为一金,盖随世俗用银以两计,古人一金则非一两也。”⒉指少量钱财。南朝 宋 鲍照《代贫贱苦愁行》:“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晋书·顾荣传》:“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宋 杨万里《心学论一·诗论》:“今夫童子誑其西
    • 8.
      丁内艰释义:丁母忧。《陈书·司马暠传》:“﹝ 暠 ﹞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 齐贤 ﹞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閲邸抄,知 穆相国 丁内艰。”
    • 9.
      七书释义:宋 元丰 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 10.
      七德释义:⒈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 柳宗元《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明 杨慎《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⒉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⒊指诗歌的七种特性。唐 皎然《诗式·诗
    • 11.
      七正释义:同“七政”。 《史记·律书》:“《书》曰七正,二十八舍。”司马贞 索隐:“七正,日、月、五星七者可以正天时。又 孔安国 曰‘七正,日月五星各异政’也。”
    • 12.
      三公释义:古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周朝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魏晋后三公多无实权,为荣誉职。明清恢复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为荣誉衔。
    • 13.
      三卿释义: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
    • 14.
      三台释义:⒈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 《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⒉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李贤 注引《晋书》:“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宋 司马光《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⒊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文选·左思<魏都赋
    • 15.
      三大户释义:后周 显德 五年,令乡村中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察民家之姦盗,均民田之耗登。 见《文献通考·职役一》。后因称耆长为三大户。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罕 曰:‘贼者多以庄客,何以御之?’仍召每村三大户,与之帖,使人募壮丁二百。”宋 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嘉祐 以前,长名衙前除差三大户外,许免其餘色役。”
    • 16.
      三官释义:⒈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⒉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
    • 17.
      三户释义:三户人家。 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 怀王 入 秦 不反,楚 人怜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也。’”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楚 人怨 秦,虽三户犹足以亡 秦 也。”一说,指 楚 之 昭、屈、景 三大姓。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唐 李商隐《楚宫》诗:“但使故乡三户在,綵丝谁惜惧长蛟?”明 高启《次韵过建平县》:“县虽三户小,地僻罢兵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当 吴三桂 拒命之时,彼已手戮 桂王,断不得称 楚 之三户。
    • 18.
      三木释义: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 《汉书·司马迁传》:“ 魏其 ,大将也,衣赭,关三木。” 颜师古 注:“三木,在颈及手足。”《后汉书·马援传》:“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李贤 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 明 张煌言 《虏廷以余倡义既久波累亲朋搒掠备至闻之泫然》诗:“所悲诸父行,斑白撄三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 19.
      三殿释义:⒈即 唐 大明宫 之 麟德殿。《玉海·宫室·唐三殿》:“三殿 者,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结邻 鬱仪楼 即 三殿 之东西廊也。”唐 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诗:“詔从 三殿 去,碑到百蛮开。”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十三年,公与 忠武军 节度使司空 光颜、邠寧 节度使尚书 釗,俱来朝,上为之燕 三殿。”⒉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宋 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清 昭槤《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至 顺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设 中和殿、保和殿
    • 20.
      三秦释义:秦亡,项羽三分关中,以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地区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以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封司马欣为塞王,以今陕西北部地区封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司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举冲霄释义: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 2.
      一块肉释义:⒈指亲生独子或遗孤。宋 祥兴 二年,元 兵攻陷 厓山,陆秀夫 背幼帝 赵昺 跳海死。帝母 杨太后 闻之,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 赵氏 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投海死。见《宋史·瀛国公纪》。元 张宪《厓山行》:“皇天不遗一块肉,一瓣香焚海舟覆。”⒉指胎儿。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父官司马,陷於仇……所以不即报者,徒以有母在;母去,又一块肉累腹中,因而迟之又久。”
    • 3.
      一家言释义:犹言一家之言。三国 魏 曹丕《典论论文》:“融 等已逝,唯 干 著论,成一家言。”唐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后十年,其子 安衡 泣捧遗草来謁,咨余紬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明 方孝孺《赠郭士渊序》:“他若 董仲舒、贾谊、司马迁、扬雄 皆用之成一家言。”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墨子 生於 宋;宋,南北要衝也,故其学於南北各有所採而自成一家言。”
    • 4.
      一屯释义:⒈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个单位。 《六韬·均兵》:“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復故处。”《新唐书·杨行密传》:“ 彦 以骑兵背城战, 行密 卧帐中,令曰:‘贼近,报我!’俄而陷一屯。”⒉屯田的一个单位。《晋书·食货志》:“今以 鄴 奚官奴婢著 新城 ,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
    • 5.
      一方释义:⒈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 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⒉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
    • 6.
      一毛释义:⒈一根毛。喻细小、轻微的事物。《韩非子·显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僕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螻蚁何以异?”南朝 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宋 朱熹《观书有感》诗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衝巨舰一毛轻。”⒉指一根凤毛。喻人年少有贤才。唐 岑参《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诗:“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弱冠已银印,出身唯宝刀。”唐 杜甫《送苏州李长史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唐 熊孺登《和窦中丞岁酒喜见小男两岁》诗:“闻得一毛添五
    • 7.
      一金释义:⒈古代钱币数量名称。 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后亦用以称银一两。《战国策·齐策一》“公孙閈 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於市”汉 高诱 注:“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平准书》“一黄金一斤”司马贞 索隐引 臣瓒 云:“秦 以一鎰为一金,汉 以一斤为一金。”清 赵翼《陔馀丛考·一金》:“今人行文以白金一两为一金,盖随世俗用银以两计,古人一金则非一两也。”⒉指少量钱财。南朝 宋 鲍照《代贫贱苦愁行》:“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晋书·顾荣传》:“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宋 杨万里《心学论一·诗论》:“今夫童子誑其西
    • 8.
      丁内艰释义:丁母忧。《陈书·司马暠传》:“﹝ 暠 ﹞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 齐贤 ﹞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閲邸抄,知 穆相国 丁内艰。”
    • 9.
      七书释义:宋 元丰 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 10.
      七德释义:⒈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 柳宗元《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明 杨慎《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⒉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⒊指诗歌的七种特性。唐 皎然《诗式·诗
    • 11.
      七正释义:同“七政”。 《史记·律书》:“《书》曰七正,二十八舍。”司马贞 索隐:“七正,日、月、五星七者可以正天时。又 孔安国 曰‘七正,日月五星各异政’也。”
    • 12.
      三公释义:古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周朝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魏晋后三公多无实权,为荣誉职。明清恢复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为荣誉衔。
    • 13.
      三卿释义: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
    • 14.
      三台释义:⒈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 《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⒉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李贤 注引《晋书》:“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宋 司马光《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⒊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文选·左思<魏都赋
    • 15.
      三大户释义:后周 显德 五年,令乡村中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察民家之姦盗,均民田之耗登。 见《文献通考·职役一》。后因称耆长为三大户。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罕 曰:‘贼者多以庄客,何以御之?’仍召每村三大户,与之帖,使人募壮丁二百。”宋 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嘉祐 以前,长名衙前除差三大户外,许免其餘色役。”
    • 16.
      三官释义:⒈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⒉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
    • 17.
      三户释义:三户人家。 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 怀王 入 秦 不反,楚 人怜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也。’”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楚 人怨 秦,虽三户犹足以亡 秦 也。”一说,指 楚 之 昭、屈、景 三大姓。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唐 李商隐《楚宫》诗:“但使故乡三户在,綵丝谁惜惧长蛟?”明 高启《次韵过建平县》:“县虽三户小,地僻罢兵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当 吴三桂 拒命之时,彼已手戮 桂王,断不得称 楚 之三户。
    • 18.
      三木释义: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 《汉书·司马迁传》:“ 魏其 ,大将也,衣赭,关三木。” 颜师古 注:“三木,在颈及手足。”《后汉书·马援传》:“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李贤 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 明 张煌言 《虏廷以余倡义既久波累亲朋搒掠备至闻之泫然》诗:“所悲诸父行,斑白撄三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 19.
      三殿释义:⒈即 唐 大明宫 之 麟德殿。《玉海·宫室·唐三殿》:“三殿 者,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结邻 鬱仪楼 即 三殿 之东西廊也。”唐 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诗:“詔从 三殿 去,碑到百蛮开。”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十三年,公与 忠武军 节度使司空 光颜、邠寧 节度使尚书 釗,俱来朝,上为之燕 三殿。”⒉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宋 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清 昭槤《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至 顺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设 中和殿、保和殿
    • 20.
      三秦释义:秦亡,项羽三分关中,以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地区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以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封司马欣为塞王,以今陕西北部地区封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司马造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不要为他掩饰。

2.失业数年,吃尽用尽,我已经是司马青衫,一贫如洗了。

3.先生此去,何异登仙。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4.司马光的小伙伴掉到了水缸里,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搬起石头砸开了水缸,救了伙伴。

5.别再拿班做势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十年动乱中,“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野心有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

8.司马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

9.数百年来,卫水金波与原新乡县的牧野春耕、洪门夜月、李台晚照、原庄夏景、故城络丝、五陵晓色、司马迷魂等一起称为新乡八景。

10.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11.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把司马懿吓得仓皇逃跑了。

12.诸葛亮足智多谋,以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大军,解除了危机。

司马(sim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司马是什么意思 司马读音 怎么读 司马,拼音是sī mǎ,司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司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