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音 [jiè yīn]
1. 指通假字改变声调以从本字的读音。
借音 引证解释
⒈ 指通假字改变声调以从本字的读音。
引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发平声,即为其字,发上声变为某字,去、入又改为某字。转平、上、去、入易耳,知合发不发为难……至如‘亡’字、‘无’字、‘毋’字,并是正‘无’,非借音也。”
借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眼鸡释义:⒈即乌眼鸡。 一种好斗的雄鸡。五为乌的借音字。喻强悍之人。⒉喻冤家对头。
- 2.
借对释义: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 唐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 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 唐 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
- 3.
借训释义:⒈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⒉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 4.
析字释义:⒈辨析字义。⒉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唐李白《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参阅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三·析字》。
- 5.
毕了释义:⒈完了,结束。《南史·颜延之传》:“延之 唯利是视,轻冒陈闻,依傍詔恩,抵捍餘直,垂及周年,犹不毕了。”《礼记·杂记上》“丧服未毕”唐 孔颖达 疏:“丧服将终,但未毕了,犹有餘日,未满其礼。”《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奉劝做人家的,早些毕了儿女之债。”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这阵土改毕了,再不斗争哩。”⒉比喻没有钱了。毕,“瘪”的借音字。《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又道:‘小侄这回盘程带少了,今日只剩的五个钱’…… 韦四太爷 大笑道:‘好,好!今日大老官毕了!’”
- 6.
蟹蝼释义:亦作“蠏螻”。伛偻的借音。腰背弯曲。
- 7.
钟徐丘释义:歇后语。谓暗中侵吞经手财物。《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这 吕祥 先在京师,凡是替 狄希陈 买办东西,狠命克落,喜得 狄希陈 不大会得算帐,两三年里边,他也‘钟徐丘’了好几两银。”黄秋肃 校注:“歇后语。《百家姓》中有‘钟徐丘骆’,这里节去骆字。骆,‘落’字的借音,即经手银钱,暗中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