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性 [shí xìng]
1.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
识性 引证解释
⒈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
引《晋书·傅咸传》:“咸 字 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
《北史·李彪传》:“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余尝以 江 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卓超有过人者。”
识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刚辩释义:犹雄辩。《魏书·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本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
- 2.
学科释义:⒈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⒉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⒊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
- 3.
敍绩释义:按劳绩授予官职。《北史·李彪传》:“詔曰: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兼优吏职,载宣朝美,若不赏庸敍绩,将何以劝奬勤能?特迁祕书令。”
- 4.
文化课释义:文化课指知识性或艺术性的文化课程·笼统的讲可分为文科与理科。
- 5.
明悟释义:⒈聪慧;觉悟。《晋书·傅咸传》:“咸 字 长虞 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宋 叶适《宋故孟夫人墓志铭》:“尝见佛者 宗杲 重其明悟,使从其徒曰 无著道人 妙总,总 亦以其所知许之。”金 王若虚《进士彭子升墓志》:“子升 幼明悟过人,倜儻有立志,读书为文悉得其妙处。”⒉美丽聪明。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萧氏 寡而无子,其容态明悟,国人具闻。”⒊明白,领悟。《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女儿这一提醒,花王才明悟。”
- 6.
疾恶如仇释义:也作嫉恶如仇。痛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晋书·傅咸传》:“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
- 7.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释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可认识性的基础上,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的飞跃。
- 8.
非想非非想处释义:佛教谓无色界第四天的禅定。诸天之最胜者。即非有想非无想定。《楞严经》卷九:“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论》曰:“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