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 [rèn chéng]
1. 指三国·魏·任城威王·曹彰。古县名。今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地。
任城 引证解释
⒈ 指 三国 魏 任城威王 曹彰。
引《文选·左思<魏都赋>》:“勇若 任城,才若 东阿。”
张载 注引 蔡邕 《述行赋》:“彰 后为 任城王,植 为 东阿王。”
⒉ 古县名。今 山东省 西南部 济宁 地。 汉 置, 明 废。 《汉书·地理志下》:“﹝ 东平国 ﹞县七:无盐,有 郈乡。莽 曰 有盐亭。任城,故 任国,太昊 后, 风 姓。 唐 李白 有《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诗。
引莽 曰 延就亭。”
《后汉书·郡国志三》:“任城国,章帝 元和 元年,分 东平 为 任城 …… 任城,本 任国。”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 宿 须句 顓臾,风 姓也” 晋 杜预 注:“任,今 任城县 也。”
任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释义:⒈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⒉谓反复诵读。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唐 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金 宇文虚中《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董必武《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三復白圭”。
- 2.
任城释义:⒈指 三国 魏 任城威王 曹彰。 《文选·左思<魏都赋>》:“勇若 任城,才若 东阿。”张载 注引 蔡邕《述行赋》:“彰 后为 任城王,植 为 东阿王。”⒉古县名。今 山东省 西南部 济宁 地。汉 置,明 废。《汉书·地理志下》:“﹝ 东平国 ﹞县七:无盐,有 郈乡。莽 曰 有盐亭。任城,故 任国,太昊 后,风 姓。莽 曰 延就亭。”《后汉书·郡国志三》:“任城国,章帝 元和 元年,分 东平 为 任城 …… 任城,本 任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 宿 须句 顓臾,风 姓也”晋 杜预 注:“任,今 任
- 3.
伎作释义:指手艺人。 《魏书·任城王传》:“六曰逃亡代输,去来年久者,若非伎作,任听即住。”《北史·韩麒麟传》:“仰惟 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
- 4.
元辅释义:⒈重臣。《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於 少阳,王宰宣哲於元辅。”李善 注引 班固《涿邪山祝文》:“晄晄将军,大汉 元辅。”三国 魏 曹植《任城王诔》:“昔二 虢 佐 文,旦 奭 翼 武。於休我王,魏 之元辅。”《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长史 钟恶地,西漒羌 豪也,谓司马 乞宿云 曰:‘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胡三省 注:“长史、司马,府之元僚。”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巨清 开国元辅,在 汉 臣中,必首推 范文肃公 文程。”⒉专指
- 5.
卑躬释义:⒈谦恭逊让。《北史·李彪传》:“臣与 任城 卑躬曲己,其所欲者无不屈从。”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 曹彬 ﹞每出镇蕃閫,卑躬待士。”⒉犹卑身。《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习惯之碍进化》:“上古席地而坐,故其拜跪,出於自然,至椅桌兴则不适用矣,而世卒不能改,卑躬俯首,生气毫无。”
- 6.
名王释义:⒈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汉书·宣帝纪》:“﹝ 神爵 二年﹞ 匈奴 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月,始和亲。”颜师古 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代郡 乌丸 行单于 普富卢、上郡 乌丸 行单于 那楼 将其名王来贺。”晋 潘岳《闲居赋》:“故髦士投紱,名王怀璽。”唐 杨师道《咏马》诗:“徒令 汉 将连年去,宛城 今已献名王。”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隔水氊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⒉泛指皇族有封号的王。唐 李白《任城县厅壁记》:“汉 则名
- 7.
吏人释义:⒈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閈閎,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唐 韩愈《柳巷》诗:“吏人休报事,公作送春诗。”《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阎都督 ﹞分付吏人,观其所作,可来报知。”⒉泛指当官的人。唐 岑参《送李郎尉武康》诗:“山色低官舍,湖光映吏人。”姚华《论文后编》:“以视吏人言事,与学者论辨之作,务趋简捷,取便成功者,事既不同,势亦弗敌。”⒊官吏与庶民。《后汉书·袁安传》:“除 阴平 长、任城 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
- 8.
大宥释义:⒈犹大赦。 《魏书·任城王传》:“自 世宗 景驾,大宥三行,所以荡除故意,与物更始。”⒉泛指赦免。明 宋濂《持敬斋铭》:“大年 顷詿於吏议,继蒙大宥……追思旧愆,未尝不惕然惴惴。”
- 9.
幡幡释义:⒈翻动貌。 《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汉 枚乘《梁王菟园赋》:“游风踊焉,秋风扬焉……枝叶翬散,摩来幡幡焉。”明 何景明《南山篇》:“葛叶幡幡,岂无枝蔓。”⒉往来貌;反覆貌。《诗·小雅·巷伯》:“捷捷幡幡,谋欲譖言。”毛 传:“幡幡,犹翩翩也。”《魏书·任城王传》:“反覆往还,譬彼谗贼,肤受既通,譖润罔极。缉缉幡幡,交乱四国。”宋 曾巩《代书寄赵宏》诗:“一心耿耿浪诚直,百口幡幡竞訶誚。”宋 范成大《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堂》诗:“匹马幡幡恃天日,危言岌岌愁鬼神。”明 方孝孺《杂诗》之四:“幡
- 10.
开伏释义:开悟心服。《魏书·任城王澄传》:“众闻迁詔,莫不惊骇。澄 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澄 援引晓喻以发其蒙,莫不厌伏也。”
- 11.
怪慴释义:惊异害怕。 《魏书·任城王顺传》:“及见,直往登牀,捧手抗礼,王公先达,莫不怪慴,而 顺 辞吐傲然,若无所覩。”
- 12.
户课释义:即户税。《晋书·武帝纪》:“﹝ 太康 五年﹞ 任城、梁国、中山 雨雹、伤秋稼。减天下户课三分之一。”参见“户税”。
- 13.
文祖释义:⒈帝尧 始祖之庙。《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孔 传:“文祖者,尧 文德之祖庙。”蔡沉 集传:“文祖者,尧 始祖之庙。”《史记·五帝本纪》:“文祖者,尧 大祖也。”文祖之说,各家不一。马融 谓“天也,天为万物之祖,故曰文祖”。郑玄 谓“五府之大名,犹 周 之明堂”。见 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⒉泛指太祖庙。《魏书·任城王云传》:“储宫正统,受终文祖,羣公相之,有何不可?”唐 张说《赠华州刺史杨君碑》:“神龙 初,中宗 克復丕业,格于文祖。”⒊继业守文之祖。《左传·哀公二年》:“卫大子
- 14.
暴长释义:⒈欺凌年岁大的人。《汉书·卫青传》:“匈奴 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颜师古 注:“谓其俗贵少壮而贱长老也。”⒉急遽生长。《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野木生朝而暴长。”宋 方凤《物异考·木异》:“灵帝 时,有两樗树,皆高四尺,其一株宿夕忽暴长丈餘,大一围,作胡人状,头目鬚髮皆备。”⒊同“暴涨”。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施水》:“盖夏水暴长,施(施水)合于 肥(肥水),故曰 合肥 也。”《魏书·任城王澄传》:“既而遇雨,淮水 暴长,引归 寿春。”
- 15.
杼柚释义:⒈亦作“杼轴”。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即用来持纬(横线)的梭子和用来承经(直线)的筘。亦代指织机。《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朱熹 集传:“杼,持纬者也;柚,受经者也。”汉 扬雄《法言·先知》:“田亩荒、杼轴空之谓斁。”唐 李白《任城县厅壁记》:“杼轴和鸣,机罕嚬哦之女。”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⒉指纺织。《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於杼柚。”南朝 宋 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诗:“非怨杼轴劳,但念芳菲歇。”宋 张师正《括异志·蔡侍禁》
- 16.
淹年释义:经年;多年。《魏书·任城王澄传》:“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 任城 大事。”《魏书·南安王英传》:“计习训淹年,听受累纪。”《新唐书·杨国忠传》:“迁不淹年,领十五餘使。”
- 17.
清定释义:⒈清平安定;使安定。《后汉书·张奂传》:“奂 遣司马 尹端、董卓 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餘人,三州清定。”《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彰 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北齐书·李浑传》:“未明,达城下,贼徒惊散,生擒 社客,斩首送 洛。海隅清定。”⒉指对官吏进行清理考核,决定进退升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魏 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些人任官时,政府按照他们的品第,分别除授;已经入仕的人,也要三年清定一次。”
- 18.
真契释义:⒈知己,意志相合者。金 王若虚《忆之纯》诗之一:“幼岁求真契,中年得伟人。”⒉谓妙趣,真意。明 自悦《续兰亭会补任城吕系诗》:“兰苕擢中沚,葩萼媚芳辰,散怀得真契,引觴答熙春。”
- 19.
科治释义:犹处理。《魏书·释老志》:“神龟 元年冬,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 澄 奏曰……如今年正月赦后造者(指佛寺),求依僧制,案法科治。”
- 20.
翩仙释义:⒈同“翩躚”。 宋陆游《月下独行桥上》诗:“新秋未再旬,月露已浩然;放翁一幅巾,与影俱翩僊。”宋陆游《东窗小酌》诗:“乌帽翩僊白苧凉,东窗随事具杯觴。”⒉同“翩躚”。宋苏轼《后赤壁赋》:“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十二绝句>之三》:“吕望翩仙接乙瑛,峻严孔羡毓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