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 [míng fèng]
1. 指《鸣凤记》,传奇剧本,为明代王世贞门客作,写杨继盛与严嵩斗争被害惨死的故事。
例皆奏鸣凤。——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更奏鸣凤。
英[the name of a drama in Ming Dynasty;]
鸣凤 引证解释
⒈ 凤凰。传说中的瑞鸟。
引《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能翔 岐 阳之鸣凤,纳 虞氏 之白环。”
李善 注:“《国语》:周 内史 过 曰:周 之兴也,鸑鷟鸣於 岐山。”
晋 张协 《七命》:“鸣凤在林,伙於 黄帝 之园;有龙游渊,盈於 孔甲 之沼。”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説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 岐山 鸣凤,两头蛇 南阳 卧龙。”
⒉ 后即以“鸣凤”比喻贤者。
引《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郑玄 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廉寄幕下诸公》:“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明 杨慎 《春兴》诗之五:“争传鸣凤巢阿阁,可见飞鸿出罻罗。”
⒊ 泛指杰出者。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⒋ 凤凰鸣叫。
引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观游龙於神渊,聆鸣凤於高冈。”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覿翔鸞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江 南之竹, 弄玉 有鸣凤之簫焉。洞阴之石, 范 女有游仙之磬焉。”
⒌ 凤鸣喈喈。比喻夫妇和睦。
引《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
国语词典
鸣凤 [míng fèng]
⒈ 凤鸣。
引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⒉ 比喻珍贵华美、世所罕见。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⒊ 明王世贞所撰的《鸣凤记》。叙述杨继盛劾严嵩的故事。
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丑腔恶态,演出真鸣凤。」
鸣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买山钱释义:为隐居而购买山林所需的钱。唐 刘禹锡《酬乐天闲卧见忆》诗:“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明 无名氏《鸣凤记·流徙分途》:“我那老爷呵,官居清白,无有买山钱。”清 赵翼《园居》诗之一:“必待买山钱,始慰栖巖志。”参见“买山”。
- 2.
养晦释义: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朱熹 集传:“言其初有於鑠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俱晦。”《宋史·邢恕传》:“公著 荐於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 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 不能从。”明 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门题凤字承留恋,且须养晦林泉。”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韜光养晦。”
- 3.
再来释义:⒈再一次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明 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一切都是一年前见她时的光景,而她的窗下不放着糖匣,我是成了再来的 丁令威 了。”⒉谓连续的动作或事。如:再来一盘棋。再来一碗汤。
- 4.
击壤歌释义:古歌名。 相传 唐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唱此歌。 汉 王充 《论衡·艺增》:“传曰:有年五十击壤於路者,观者曰:‘大哉, 尧 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尧 何等力!’”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所引歌辞略异,末句作“帝何力於我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 5.
娜袅释义:犹嬝娜。 纤长柔美貌。明 王世贞《鸣凤记·林公理冤》:“吾家儿女年纪小,乖巧。体态娉婷又娜嬝,真好。”
- 6.
孤臣释义:⒈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南朝 梁 江淹《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唐 柳宗元《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明 王世贞《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清 丘逢甲《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孤臣孽子”。⒉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
- 7.
孤踪释义:⒈亦作“孤踪”。孤单。明 杨慎《存殁绝句·安公石》:“一疾缘医误,孤踪住世慵。”《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今臣以孤踪,动輙掣肘,将安用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説话到一二更天。”⒉孤独的踪迹;前人遗迹。明 王世贞《鸣凤记·林遇夏舟》:“黄沙边地,孤踪久淹滞,霜径秋容老。”明 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寂寞遥天战玉龙,板扉人不到,掩寒松。路迷樵径断孤踪,修竹里,一缕炊烟浓。”⒊见“孤踪”。
- 8.
寒毡释义:⒈亦作“寒氊”。《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郑虔 ﹞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 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后以“寒毡”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明 王世贞《鸣凤记·拜谒忠灵》:“数载困寒毡,遭遇明扬简微贱。”⒉指清苦的读书人。清 钱谦益《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澹泊自将,不改寒毡之雅志。”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两浙校官集》:“其诗集於 咸丰 告成,虽采辑未徧,而发潜阐幽,琳瑯满目,亦足为寒氊生色。”
- 9.
御干释义:谓帝王登位。唐 黄滔《周以龙兴赋》:“周 以创三十代,啟八百年,既鸣凤以授德,復兴龙而御乾。”
- 10.
微名释义:⒈微贱之名。 常用作谦词。明 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司马清曹,郎官节鉞,微名已序鸳列。光岳攸钟,须知要守全节。”清 李厚庵《赠陈梦雷百韵》:“昔我髫年日,落莫无与儔……岁行在降娄,微名得滥收。”⒉指微不足道的名誉。
- 11.
抡魁释义: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亦指中选第一名。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开庆六士》:“时相好名,牢笼 宜中 为抡魁,餘悉擢巍科。”明 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文省幸抡魁,到皇都赴礼闈。”《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功名着意本抡魁,一字争差不得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生以是抡魁。明年,举进士,授词林。”
- 12.
挽角释义: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明 无名氏《鸣凤记·拜谒忠灵》:“自幼与 严东楼 为挽角之交。”
- 13.
朝阳凤释义:见“朝阳鸣凤”。
- 14.
李猫释义:⒈唐 李义府 的外号。 《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 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故时人言 义府 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明 王世贞《鸣凤记·世蕃奸计》:“笑里藏刀胜 李猫,偏宜相府为爪牙。”⒉唐 李林甫 的外号。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荒唐·章惇为猫》:“林甫 口蜜腹剑,谓之‘李猫’。”⒊南唐 李德来 的外号。清 褚人穫《坚瓠二集·咏戏具》“二 李 当年应媿尔”原注:“唐 李义府、南唐 李德来 俱号‘李猫’。”
- 15.
桂玉释义:⒈桂玉之地。指京师。唐 黄滔《崔右丞启》:“滔 献赋命奇,食贫计尽,难安桂玉,须逐萍蓬。”唐 罗邺《东归》诗:“都缘桂玉无门住,不算山川去路非。”参见“桂玉之地”。⒉喻昂贵的柴米。宋 王禹偁《单州谢上表》:“身叨赴闕,颇更思乡……分俸则桂玉不完,聚族则京师难住。”元 麻革《为王德新寿》诗:“数口虀盐忧桂玉,一川风雨独柴荆。”明 王世贞《鸣凤记·邹林会试》:“大军之后,继以凶年,家园清素,桂玉关心。”参见“桂薪玉粒”。
- 16.
瀛洲释义:⒈亦作“瀛州”。 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二曰 员嶠,三曰 方壶,四曰 瀛洲,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方丈、瀛洲,僊人居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明 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⒉借指 日本。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诗:“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鲁迅《集外集·<题三义塔>诗》:
- 17.
白驹释义:⒈白色骏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永今朝。”《后汉书·崔駰传》:“懿氓蚩之悟悔兮,慕白驹之所从。”宋陆游《寄题胡基仲故居》诗:“浮云每叹成苍狗,空谷谁能縶白驹。”清钱谦益《父国光先赠中宪大夫河南归德府知府加赠太常少卿仍前阶制》:“皎皎白驹,世咸慕逸民於空谷。”⒉《诗·小雅》篇名。⒊用作赠别贤士之辞。⒋比喻流逝的时间。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明无名氏《鸣凤
- 18.
磨螘释义:磨盘上的蚂蚁。 比喻极其微小。明 无名氏《鸣凤记·林遇夏舟》:“下官贪磨螘之微名,忘枕鸳之雅爱。”
- 19.
箝口结舌释义:闭口不敢发表言论。宋 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詔書始於求諫,而終於拒諫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舌,非國家之福也。”明 无名氏《鸣凤记·二臣哭夏》:“箝口結舌,尚恐禍至,誰敢捨身力救。”清 昭槤《啸亭杂录·王述庵书》:“近來州縣所以魚肉諸生,其意蓋在立威,威立而諸生箝口結舌,則庶民何敢出而争控。”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 明 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 20.
箭服释义:亦称“箭室”。亦称“箭箙”。古时用以盛放弓箭之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檿弧,桑弓也。萁服,盖以萁草为箭服,近射妖也。”颜师古 注:“檿,山桑之有点文者也。木弓曰弧。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细,织之为服也。”南朝 梁 刘孝威《结客少年行》:“居延 箭箙尽,疏勒 井泉枯。”南朝 梁 庾肩吾《被使从渡江》诗:“夜剑动星芒,秋朝惊箭服。”隋 何妥《长安道》诗:“车轮鸣凤辖,箭服耀鱼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乌嗥之雕弓,右 夏 服之劲箭”唐 司马贞 索隐:“案 夏羿,善射者。又服,箭室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