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调 [cháng diào]
1. 长期调和。
3. 平常戏狎。
常调 引证解释
⒈ 长期调和。
引《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⒉ 平常戏狎。
引《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⒊ 固定的音调。
引《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晋 左思 《魏都赋》:“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⒋ 引申为陈旧的论调。
引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五回:“况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⒌ 定额赋税。
引《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
《魏书·高宗纪》:“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申告天下。”
《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
⒍ 按常规迁选官吏。
引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日本某居士集序》:“仕宦不逾常调,计典不入上考。”
常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枭释义:⒈古代博戏中的胜采名。 汉 焦赣《易林·豫之剥》:“野鳶山鹊,奕棋六博。三梟四散,主人胜客。”原注:“六博、三梟,皆古局戏名。”⒉北齐 税制名。《隋书·食货志》:“河 清 三年定令……垦租皆依贫富为三梟。其赋税常调,则少者直出上户,中者及中户,多者及下户。上梟输远处,中梟输次远,下梟输当州仓。三年一校焉。”
- 2.
守选释义:等候选用。 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选举志一》:“旧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试,赐出身者亦免选,於是策名之士尤众,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 3.
常选释义:⒈指素常选拔的精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驃骑,驃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将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絶也。”司马贞 索隐:“谓驃骑常选择取精兵。”⒉古代定期选举官吏的一种制度。《梁书·武帝纪中》:“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 甘颜,勿限年次。”宋 王安石《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公自常选,数年遂任事于时。”《元史·张珪传》:“近侍不得巧词復奏,不该常调之人亦不得滥入常选。”
- 4.
廉升释义:⒈亦作“廉升”。旧指官员经考察而提升。廉,通“覝”。《金史·选举志二》:“凡增课陞至六品者,任回復降。既廉陞而再任覆察不同者,任回亦降。”《金史·选举志二》:“凡外任循资官谓之常调,选为朝官谓之随朝,随朝则每考陞职事一等,若以廉察而陞者为廉陞,授东北沿边州郡而陞者为边陞。”《金史·选举志二》:“明昌 五年,制仕二十六年之上者,如该廉升则注县令。”⒉见“廉陞”。
- 5.
弃屣释义:扔掉鞋子。比喻轻视。语出《孟子·尽心上》:“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朱熹 集注:“蹝,草履也。”《广韵·去寘》“屣”下引《孟子》:“舜 去天下如脱敝屣。”元 袁易《寄吴中诸友·汤师言》诗:“卓行拘常调,微官更数移。君怀同弃屣,吾道叹如丝。”
- 6.
征运释义:长途运输。 《北史·魏纪三·孝文帝》:“七州之人既有征运之劳,深乖轻徭之义,其復常调三年。”
- 7.
拗峭释义:谓不同于常调而峭劲有力。
- 8.
敍复释义:获罪降职之官按后来的劳绩恢复职位。 《宋史·职官志九》:“右常调转员外郎者,转右曹。内有出身自屯田,无出身自虞部,赃罪敍復人自水部转。”
- 9.
肿幺了释义:“肿么了”即“怎么了”,是山东枣庄一带方言(我国其他地区也有)。 网络用语:肿么了,出自豆瓣《爱情公寓》中的唐悠悠说的这句话,让这句话大红起来,从而成为网络热词。常用作网络聊天和日常调侃用语。
- 10.
赴集释义:⒈前往聚集。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上》:“洗浴者,常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⒉犹赶集。明 沉榜《宛署杂记·民风二》:“上市曰赴集。”⒊指官吏前往任所。宋 梅尧臣《送白秀才福州省亲》诗:“固非远仕进,服期难赴集。”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今常调之人,远授一职,已数千里,赴集又数千里,之官挈携妻孥,往復劳苦,必一周而在路。”
- 11.
阁长释义:古代朝中的近侍次官。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先是 封川 李相 迁阁长,会有名郎出牧 九江郡 者,执辞之际,屡以文柄迎贺於公。”宋 王谠《唐语林·企羡》:“咸通 十三年,卢庄 为阁长,都尉欲以知礼部,庄 七月卒。”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今人呼中官之次者曰阁长。”宋 洪迈《容斋随笔·寄资官》:“内侍之职,至於干办后苑,则为出常调,流辈称之曰苑使。又进而干办龙图诸阁,曰阁长。”
- 12.
风趋释义:纷纷趋附;纷纷归向。《旧唐书·令狐楚传》:“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羣邪云集。”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且两京常调,五千餘人,书判之流,亦有硕学之辈,莫不风趋 洛邑,雾委 咸京。”清 吴敏树《记钞本震川文后》:“盖世常习於已成,风趋於众慕,而当其人之时,未有不忽且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