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上闻 上闻的意思
shàngwén

上闻

简体上闻
繁体上聞
拼音shàng wén
注音ㄕㄤˋ ㄨ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àng shǎng shang,(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组词】:楼上。上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组词】:上古。上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组词】: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组词】:上山。上车。上升。(5) 去,到。【组词】:上街。(6) 向前进。【组词】:冲上去。(7) 增加。【组词】:上水。(8) 安装,连缀。【组词】: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9) 涂。【组词】:上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组词】:上课。上班。(11) 拧紧发条。【组词】:上弦。(12) 登载,记。【组词】:上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组词】:晚上。桌上。组织上。(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组词】: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组词】:上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wén,(1) 听见。【组词】: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2) 听见的事情,消息。【组词】:新闻。传闻。见闻。(3) 出名,有名望。【组词】:闻人。闻达。(4) 名声。【例句】:令闻(好名声)。丑闻。(5)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 姓。

基本含义

得知消息或传闻

上闻的意思

上闻 [shàng wén]

1. 向朝廷呈报。

3. 古赐爵名。亦称“上闻爵”。

上闻 引证解释

⒈ 向朝廷呈报。

《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
《汉书·谷永传》:“臣闻王天下有国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闻。”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私语,皆採以上闻。”

⒉ 古赐爵名。

《吕氏春秋·下贤》:“﹝ 魏文侯 ﹞虏 齐侯 献诸天子,天子赏 文侯 以上闻。”
《吕氏春秋·上农》:“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
许维遹 集释引 孙诒让 曰:“上闻,赐爵也,亦谓通名于官也。”
《汉书·樊哙传》:“﹝ 噲 ﹞下 户牖,破 李由 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得径上闻也。”


国语词典

上闻 [shàng wén]

⒈ 向朝廷呈报。

《汉书·卷六·武帝纪》:「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
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疏外自待。」


上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闻爵释义:见“上闻”。
    • 2.
      入告释义:谓以事上闻。
    • 3.
      凶狡释义:⒈凶顽狡诈。《后汉书·朱穆传》:“凶狡无行之徒,媚以求官。”《旧唐书·突厥传下》:“不可使凶狡之虏,恣行侵渔,无辜之甿,久遭涂炭。”明 唐顺之《答曾石塘总制》:“譎诈凶狡,虏人所长。”⒉指凶顽狡诈之人。《宋书·礼志一》:“寇 羯 饮马於 长江,凶狡虎步於万里,遂使神州萧条,鞠为茂草,四海之内,人跡不交。”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况復邦家不造,至此横流,凶狡犹存,何所逃责?”《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康元年》:“凶狡猖狂,若待上闻,孤城必陷。”⒊凶暴。狡,暴戾。《北齐书·神武纪上》:“兆 虽劲捷
    • 4.
      劳勉释义:慰问勉励。 《汉书·薛宣传》:“宣 因移书劳勉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上闻 洺州 刺史 程名振 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之。”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之一:“执事於羣笑之时,独若悯其用心懃懃焉,见於言色,以相劳勉。”
    • 5.
      升闻释义:上闻。 《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孔子家语·执辔》:“升闻於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宋 王禹偁《君者以百姓为天赋》:“舆人謌颂,乃大 舜 之升闻;自我聪明,信惟 尧 之是则。”明 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一出:“圣神文武臣欢颂,玄德升闻重,衣冠拜九重。”
    • 6.
      南班释义:宋仁宗 于南郊大祀时,赐皇族子弟的官爵,谓之南班。班,爵禄。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宗子授南班官,世传 王文正 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景祐 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使诸王宫教授 刁约 草表上闻……自此遂有南班之授。”《宋史·光宗纪》:“﹝ 绍熙 元年﹞秋七月癸丑,詔 秀王 诸孙并授南班。”
    • 7.
      坐谩释义:犯欺骗罪。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三年,侯 不虞 坐为 定襄 都尉,匈奴 败太守,以闻非实,坐谩,国除。”司马贞 索隐:“谓上闻天子状不实,为谩,而国除。”清 吴景旭《历代诗话》辛集二:“韩持国 寄兄 子华 诗云:‘移病暂休丞相府,坐谩犹著侍臣冠。’”
    • 8.
      妍词释义:同“妍辞”。 唐 黄滔《汉宫人诵<洞箫赋>赋》:“丽藻上闻於天子,妍词遍诵於宫人。”宋 陆游《齐天乐·左绵道中》词:“倚瑟妍词,调铅妙笔,那写柔情芳艷。”罗惇曧《文学源流》:“苟抽秘思,骋妍词,斯焉採摭,靡能尽者,抑亦文章之灵囿已。”
    • 9.
      弄参军释义:即参军戏。唐 代一种近于滑稽的表演。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开元 中,黄幡绰、张野狐 弄参军。始自 后汉 舘陶 令 石耽。耽 有赃犯,和帝 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开元 中有 李仙鹤 善此戏,明皇 特授 韶州 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 陆鸿渐 撰词云‘韶州参军’,盖由此也。”唐 薛能《吴姬》诗:“楼臺重迭满天云,殷殷鸣鼉世上闻,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絃管弄参军。”清 翟灏《通俗编·俳优》:“弄参军,即后世副净矣。”
    • 10.
      憿绝释义:疾速至极。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上闻其名,徵拜虞部员外,在省籍籍,迁 万年 令,果辨憿絶。”王伯大 音释:“憿,吉歷切,疾也。”
    • 11.
      拘文释义:⒈拘泥于成法。《后汉书·崔駰传》:“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宋 曾巩《杂诗》之二:“拘文已难骋,避世固多屈。”《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五年》:“夫蝗蝻几徧 河朔,而邸吏拘文,封还奏牘,必俟其扑尽方许上闻。”⒉拘泥于文义。参见“拘文牵义”。
    • 12.
      拘縻释义:⒈拘禁;拘留。宋 叶适《蔡知閤墓志铭》:“虏有 杨桩,数至 光州,献攻守策,实覘我,守不悟,輒上闻。公奏拘縻内地,从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明日,庶 见 端,为言己自劾待罪,端 乃拘縻其官属,又夺 庶 节制、使印而遣之。”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庆 先拘其僕,讯之良是,乃就席上拘縻焉。”⒉束缚羁绊。宋 惠洪《次韵过醴陵驿》:“此生一寄耳,梦幻相拘縻。”金 刘迎《题刘德文戏綵堂》诗:“拘縻岂合坐冗曹,献纳直宜趋禁所。”
    • 13.
      按曲释义:击节唱曲。 唐 李廓《长安少年行》之十:“虽然长按曲,不饮不曾听。”宋 刘克庄《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词:“主家十二楼连苑。那人人,靚妆按曲,绣帘初卷。”清 吴伟业《楚云》诗之二:“却为 襄王 催按曲,故低紈扇簇双蛾。”
    • 14.
      教敕释义:教诫;教训。《汉书·江充传》:“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世说新语·排调》“攀龙附凤,并登天府”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张敏集》载《头责子羽文》曰:‘……於是 子羽 愀然深念而对曰:“凡所教敕,谨闻命矣。”’”《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九年》:“宝臣 谢教敕不谨,封杖授 承嗣,使挞之;承嗣 遂杖杀 宝正,由是两镇交恶。”
    • 15.
      斥讳释义:不避忌讳,直接指陈。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愿陛下下詔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
    • 16.
      本道释义:⒈正道。指本根之道。《京氏易传·蛊》:“蛊适六爻,阴阳上下,本道存也。”⒉以道为根本。晋 孙楚《庄周赞》:“本道根贞,归于大顺。”⒊本地道府。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 白行简《李娃传》:“有灵芝产于倚庐,一穗三秀,本道上闻。”《新唐书·李吉甫传》:“州刺史不得擅见本道使。”《宋史·礼志二七》:“国朝之制,有於私第册之者,有於本道册之者。”⒋谓正派、本分。克非《春潮急》一:“这天上午,太平镇 场口外的桥楼底下,站着两个老实本道的青年。”
    • 17.
      洛阳桥释义:⒈指 洛阳市 天津桥。唐 李益《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 洛阳桥。”宋 岑象求《吉凶影响录》:“韦丹 未第时,洛阳桥 见渔者得一黿甚大,丹 异之,买投於河。”明 张昱《感事》诗:“洛阳桥 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⒉指 泉州 之 万安桥。在 福建省 泉州市 东北 洛阳江 上,故亦称“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桥。北宋 蔡襄 守 泉州 时建成,并题名为 万安渡桥。因造桥工程艰巨,故有海神协助修桥的神话。初成时长三百六十丈,广一丈五尺,后屡有扩建。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夏得海》:“泉州 洛阳桥
    • 18.
      疏外释义:亦作“疎外”。疏远见外。《三国志·蜀志·刘永传》:“皓(黄皓)既信任用事,譖构 永 于 后主,后主 稍疎外 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餘年。”唐 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明 张居正《答南列卿陈我度》:“比闻公不乐南行,谓孤听譖言,有所疏外於执事者,此过疑也。”
    • 19.
      登名释义:⒈上闻。具名上奏。⒉犹扬名。
    • 20.
      登闻鼓释义: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晋书·卫瓘传》:“於是 繇 等执黄旛,挝登闻鼓。”唐 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有击登闻鼓以闻於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闕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胡三省 注:“登闻鼓,令负冤者得诣闕挝鼓,登时上闻也。”《明史·刑法志二》:“登闻鼓,洪武 元年置於 午门 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寃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我要击动登闻鼓,请主上临朝。”

上闻(shang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上闻是什么意思 上闻读音 怎么读 上闻,拼音是shàng wén,上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上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