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气 [hòu qì]
1. 占验节气的变化。古人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据此,可预测节气的变化。
候气 引证解释
⒈ 占验节气的变化。古人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据此,可预测节气的变化。
引《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律管候气》:“北齐 神武 霸府田曹参军 信都芳,世号知音,能以管候气。”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候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丽土释义:⒈依附于土地。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故论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元 任士林 《吉祥草赋》:“含英之木,丽土之支,孰不听造化之鼓舞,候气母之推移。”⒉古代地名。《国语·晋语四》:“乃行赂于 草中 之 戎 与 丽土 之 狄 ,以启东道。” 韦昭 注:“二邑 戎 狄 ,閒在 晋 东。”
- 2.
候望释义:⒈伺望;侦察。《墨子·备穴》:“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敌人。”宋 王明清《摭青杂说》:“主将每遣小校将数队四出,游奕候望。”⒉指用以候望的军中哨所。《新唐书·元结传》:“岭南 诸州,寇盗不尽,得守捉候望四十餘屯,一有不靖,湖南 且乱。”⒊观望。《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梁州 刺史 范柏年 颇著威名,沉攸之 事起,候望形势,事平,朝廷遣 王玄邈 代之。”⒋占候观察(星象时气)。清 龚自珍《平均篇》:“岁终,太师执律而告声;月终,太史候望而告气。”参见“候气”。⒌等候盼望。清 曾国藩《大界墓表》:“吾
- 3.
入律释义:古代以律管候气。节候至,则律管中的葭灰飞动。“入律”犹言节气已到。
- 4.
吹葭释义:古代候气之法,以葭莩灰填律管之内端,气至则灰散。
- 5.
岁籥释义:犹岁月。籥,指候气用的葭琯。
- 6.
岁钥释义:犹岁月。钥,指候气用的葭管。
- 7.
律候释义:谓律管候气。
- 8.
律管释义:⒈亦称“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六韬·五音》:“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⒉古代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梦溪笔谈·象数一》引 晋 司马彪《续汉书》:“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唐 高彦休《高阙史·齐将军义犬》:“逾年牝死,犬弥加勤,又更律琯,齐 亦殂落,犬嘷吠终夕,呱呱不輟。”南唐 李璟《保大五年元日大雪登楼赋》诗:“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宋 晁冲之《赠僧法一墨》诗:“阴房风日不可到,律琯吹
- 9.
惊灰释义:灰从律管内迸出。 古代用以候气之法。南朝 宋 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节如惊灰异,零落就衰老。”参阅《后汉书·律历志上》。
- 10.
早律释义:谓早来的节候。古以玉律候气,故称。唐 骆宾王《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诗:“年华开早律,霽色荡芳晨。”
- 11.
玉吕释义:犹玉律。 候气的律管。吕,乐律中的阴律。
- 12.
玉律释义:⒈玉制的标准定音器。 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武帝 太康 元年,汲群 盗发六国时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前蜀 韦庄《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⒉指管乐器。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余怀《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秦
- 13.
秋灰释义:古代以苇膜烧制的灰置于律管中以候气,至某一节气,则灰从中飞出。 秋灰,指秋季从中飞出的灰,谓秋已至。
- 14.
竹律释义:指律管。古代候气之具。借指节候。
- 15.
薰蒸释义:⒈烟熏气蒸。《参同契》卷上:“若能练己,则真气薰蒸遍于一身。”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偶见一医僧解犀……以极薄纸裹置於怀中,近肉,以人气蒸之,候气薰蒸浹洽,乘热投臼中急擣,应手如粉。因知人气之能粉犀也。”明 何孟春《馀冬序录摘钞》卷二:“铅气有毒……业久之家,长幼为毒薰蒸,多萎黄,旋致风挛瘫软之疾,不得其寿而毙。”⒉熏陶。宋 司马光《上谨习疏》:“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明 张居正《与中丞孙淮海书》:“今惟积此真意,渐次薰蒸,假以一二年,庶可少变。”清 戴名世《<禹贡锥指>序》:“会今天子
- 16.
铜律释义:铜制的定音、候气的仪器。
- 17.
铜竹律释义:铜律和竹律。古代用以定音或候气的管状仪器。《晋书·律历志上》:“ 泰始 十年,中书监 荀勗 、中书令 张华 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 刘秀 等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