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严 [jiè yán]
1. 国家遇到非常情况时在全国或局部地区采取严格的警戒措施。如增设警卫,加强巡逻,组织搜查,限制交通等。
例从本月10日起对该城实行戒严。
英[ enfocre martial law; impose a curfew; ]
2. 警戒;戒备。
英[ guard against; ]
戒严 引证解释
⒈ 在战时或其他非常情况下,所采取的严密防备措施。 《三国志·魏志·贾逵传》“太祖 心善 逵”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祖 欲征 吴 而大霖雨,三军多不愿行。
引太祖 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严,未知所之,有諫者死。’”
宋 王禹偁 《授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制》:“尔其戒严黄道,警肃紫垣,致高枕于宸居,是予繄赖,法钩陈于环卫,在汝恪恭。”
《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 江西 寧王 反乱,各路戒严。”
巴金 《灭亡》第十五章:“他们只知道 上海市 要戒严了。”
国语词典
戒严 [jiè yán]
⒈ 在战时或非常时期,所采取的军事管制措施。
引唐·李商隐〈隋宫〉诗:「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江西宁王反乱,各路戒严。」
反解严
戒严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宵禁释义:夜间戒严,禁止通行:实行宵禁。解除宵禁。
- 2.
戒备释义:⒈警戒防备:戒备森严。 ⒉对人有戒心而加以防备:你对他应有所戒备。
- 3.
警戒释义:⒈使人注意改正错误。⒉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分行军警戒、驻军(宿营)警戒和战斗警戒。
戒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两释义:装饰华丽的车辆。 两,“ 辆 ”的古字。 明 杨慎 《送江景熙》诗:“西陆戒严两,东溟理仙艫。”
- 2.
严宵释义:犹宵禁。戒严之夜。
- 3.
严鼓释义:⒈急鼓,急促的鼓声。 ⒉指战鼓。⒊击戒严鼓。⒋指戒严的鼓声。
- 4.
催趱释义:⒈亦作“催儹”。催赶,督促。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我今亲身直至 絳州,催趲军马,走一遭去。”《水浒传》第四七回:“比及杀到 独龙冈 上,是黄昏时分,宋江 催趲前军打庄。”《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 江西 寧王 反乱,各路戒严,朝廷就把他推陞了 南赣道,催趲军需。”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平时催儹,逢限稽查。”⒉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宋 朱熹《答王子合书》之十七:“后来自觉如此含胡,恐误朋友,方着力催儹功夫。”⒊清 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趲重催空,省称催趲。《清会
- 5.
分塞释义:犹戒严。
- 6.
喝探释义:呵止并探查盘问。 与旧时戒严呼询口令略同。
- 7.
夜严释义:⒈夜间戒严。⒉指夜间戒严的鼓声。
- 8.
实施戒严释义:实行戒严的具体做法,包括:发布戒严令和实施戒严。
- 9.
宵禁释义:夜间戒严,禁止通行:实行宵禁。解除宵禁。
- 10.
密行释义:佛教语。小乘指持戒严密的修行,大乘指蕴善于内而不外著的修行。
- 11.
寒蝉效应释义:寒蝉效应着重涉及个人思想、言论、集会等核心价值和自由权利的社会存在及其影响。或专指人民因恐惧于遭受国家刑罚,或是无力承受所必将面对的预期耗损,就必将放弃行使其正当权利,进而打击公共事务、社会道德、个人信心。提醒社会个体必须及时关注、思考由于压制行为、动用戒严措施、轻易兴讼等预后不良及其利害关系,和在助益于思考层面的重要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2.
平时释义:⒈一般的、通常的时候(区别于特定的或特指的时候)。 ⒉指平常时期(区别于非常时期,如战时、戒严时)。
- 13.
戒严令释义:宣布实行戒严的命令。
- 14.
特别法释义:指适用于特殊时间、特定地区、特定公民的法律。 如紧急戒严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家公务员法(跟“一般法”相对)。
- 15.
画角释义:古管乐器。传自 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 16.
禁更释义:禁卫军人夜间戒严,以特定的口令互相喝问,以示警惕,称为“禁更”。
- 17.
紫摽释义:亦作“紫褾”。摽,通“标”。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
- 18.
纂严释义:⒈谓军队严装、戒备。犹今之戒严。《宋书·竟陵王诞传》:“车驾出顿 宣武堂,内外纂严。”⒉集结行装。《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乙卯,以 南康王 宝融 教纂严,又教赦囚徒,施惠泽,颁赏格。”胡三省 注:“纂,集也。严,装也。纂严,纂集行装也。”
- 19.
腾踊释义:⒈亦作“腾踊”。 物价飞涨。《汉书·魏相传》:“今岁不登,穀暴腾踊。”颜师古 注:“价忽大贵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大钱》:“币轻则物价腾踊,物价腾踊则农无所售,皆害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廉俸》:“无如俗尚奢靡,物价腾踊,京外各官之廉俸入不敷出。”⒉犹腾跃。《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 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王镇恶 ﹞乃身先士卒,众腾踊争进,大破 姚丕 於 渭桥。”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剖疑》:“嘉靖 间东南 倭 乱,苏城 戒严,忽传寇从西来
- 20.
行赍居送释义:对行经或停居的人以财物相赠。谓封建时代贿赂过往官员。语出《汉书·食货志下》:“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清 冯桂芬《崇节俭议》:“比者军兴十年,戒严徧天下,徵调供亿,赋车籍马,行齎居送,远近骚然。”
戒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两释义:装饰华丽的车辆。 两,“ 辆 ”的古字。 明 杨慎 《送江景熙》诗:“西陆戒严两,东溟理仙艫。”
- 2.
严宵释义:犹宵禁。戒严之夜。
- 3.
严鼓释义:⒈急鼓,急促的鼓声。 ⒉指战鼓。⒊击戒严鼓。⒋指戒严的鼓声。
- 4.
催趱释义:⒈亦作“催儹”。催赶,督促。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我今亲身直至 絳州,催趲军马,走一遭去。”《水浒传》第四七回:“比及杀到 独龙冈 上,是黄昏时分,宋江 催趲前军打庄。”《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 江西 寧王 反乱,各路戒严,朝廷就把他推陞了 南赣道,催趲军需。”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平时催儹,逢限稽查。”⒉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宋 朱熹《答王子合书》之十七:“后来自觉如此含胡,恐误朋友,方着力催儹功夫。”⒊清 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趲重催空,省称催趲。《清会
- 5.
分塞释义:犹戒严。
- 6.
喝探释义:呵止并探查盘问。 与旧时戒严呼询口令略同。
- 7.
夜严释义:⒈夜间戒严。⒉指夜间戒严的鼓声。
- 8.
实施戒严释义:实行戒严的具体做法,包括:发布戒严令和实施戒严。
- 9.
宵禁释义:夜间戒严,禁止通行:实行宵禁。解除宵禁。
- 10.
密行释义:佛教语。小乘指持戒严密的修行,大乘指蕴善于内而不外著的修行。
- 11.
寒蝉效应释义:寒蝉效应着重涉及个人思想、言论、集会等核心价值和自由权利的社会存在及其影响。或专指人民因恐惧于遭受国家刑罚,或是无力承受所必将面对的预期耗损,就必将放弃行使其正当权利,进而打击公共事务、社会道德、个人信心。提醒社会个体必须及时关注、思考由于压制行为、动用戒严措施、轻易兴讼等预后不良及其利害关系,和在助益于思考层面的重要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2.
平时释义:⒈一般的、通常的时候(区别于特定的或特指的时候)。 ⒉指平常时期(区别于非常时期,如战时、戒严时)。
- 13.
戒严令释义:宣布实行戒严的命令。
- 14.
特别法释义:指适用于特殊时间、特定地区、特定公民的法律。 如紧急戒严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家公务员法(跟“一般法”相对)。
- 15.
画角释义:古管乐器。传自 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 16.
禁更释义:禁卫军人夜间戒严,以特定的口令互相喝问,以示警惕,称为“禁更”。
- 17.
紫摽释义:亦作“紫褾”。摽,通“标”。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
- 18.
纂严释义:⒈谓军队严装、戒备。犹今之戒严。《宋书·竟陵王诞传》:“车驾出顿 宣武堂,内外纂严。”⒉集结行装。《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乙卯,以 南康王 宝融 教纂严,又教赦囚徒,施惠泽,颁赏格。”胡三省 注:“纂,集也。严,装也。纂严,纂集行装也。”
- 19.
腾踊释义:⒈亦作“腾踊”。 物价飞涨。《汉书·魏相传》:“今岁不登,穀暴腾踊。”颜师古 注:“价忽大贵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大钱》:“币轻则物价腾踊,物价腾踊则农无所售,皆害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廉俸》:“无如俗尚奢靡,物价腾踊,京外各官之廉俸入不敷出。”⒉犹腾跃。《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 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王镇恶 ﹞乃身先士卒,众腾踊争进,大破 姚丕 於 渭桥。”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剖疑》:“嘉靖 间东南 倭 乱,苏城 戒严,忽传寇从西来
- 20.
行赍居送释义:对行经或停居的人以财物相赠。谓封建时代贿赂过往官员。语出《汉书·食货志下》:“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清 冯桂芬《崇节俭议》:“比者军兴十年,戒严徧天下,徵调供亿,赋车籍马,行齎居送,远近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