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发举 发举的意思

发举

简体发举
繁体發舉
拼音fā jǔ
注音ㄈㄚ ㄐ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ā fà,(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jǔ,(1) 向上抬,向上托。【组词】: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2) 动作行为。【组词】:举止。轻而易举。(3) 发起,兴办。【组词】:举义。举办。创举。(4) 提出。【组词】:举要。举例。(5) 推选,推荐。【组词】:推举。荐举。(6) 全。【组词】:举国。举世。举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组词】:科举。举人。一举成名。(8) 攻克。【例句】:“一战而举鄢、郢”。

基本含义

指事物逐渐显露出来,逐渐展示出来。

发举的意思

发举 [fā jǔ]

1. 兴起,举事。

3. 揭发,检举。

发举 引证解释

⒈ 兴起,举事。

《汉书·王莽传上》:“唐 虞 发举, 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
《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

⒉ 揭发,检举。

《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 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 朗 终不能有所諫止。”
《明史·李善长传》:“狱具,谓 善长 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发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王父释义:⒈亦称“东父”。 传说中的神名。《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扶桑 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 太帝宫,太真 东王父 所治处。”三国 魏 曹植《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将归謁 东父,一举超流沙。”⒉借指长寿之神。三国 魏 曹植《文帝诔》:“惟 黄初 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宜作物师,长为神主。寿终金石,等算 东父。”三国 魏 曹植《驱车篇》:“发举蹈虚廓,径庭升窈冥。同寿 东父 年,旷代永长生。”⒊道家谓清阳之气。《云笈七籤》卷七九:“东王父者,清阳之气也,万神之先,治东方,下在 蓬莱山,姓
    • 2.
      候官释义:迎送宾客的候人,主管斥候的军候,占卜吉凶的官员等,都可称候官。 (1)占候之官。《汉书·王莽传下》:“又候官奏月犯心前星,厥有占,予甚忧之。”(2)执掌侦伺刺探情况的官员。《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宫千数,重罪受賕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胡三省 注:“魏太祖 置候官,以伺察内外。”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魏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明 之厰卫。”参见“候人”、“候者”。
    • 3.
      发举释义:⒈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 虞 发举,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 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⒉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 引军还”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 终不能有
    • 4.
      后举释义:⒈谓日后行事。⒉指后发举事。
    • 5.
      顺亲释义:⒈谓志趣一致而相顺相亲。三国 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间令足下,因其顺吾,与之顺亲,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戴明扬 校注:“吕安 既顺 叔夜 之言而不发举,故 叔夜 乃令 巽 与 安 相顺相亲也。”⒉孝顺父母。宋 陈师道《代贺生皇子表》之二:“臣闻王者之孝,以继体为先;人子之心,以顺亲为乐。”清 姜秉初《<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余比年观人,颇以顺亲二字为的,而未尝不叹孝行之不可多得。”
    • 6.
      馆券释义:宋 代政府发放的免费供给官员食宿的凭证。宋 曾巩《秘书丞知成都府双流县事周君墓志铭》:“其在仕也,嫁姊之贫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与诸弟,君与妻子或止食馆券而已。”《宋史·礼志二二》:“又出班谢面天颜、沿路馆券、都城门外茶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三年》:“本州解发举人,自 张咏 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

发举(faj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发举是什么意思 发举读音 怎么读 发举,拼音是fā jǔ,发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发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