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 [liǎng qī]
1. 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如:两栖动物,水陆两栖坦克。
两栖 引证解释
⒈ 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例如:两栖动物,水陆两栖坦克。
国语词典
两栖 [liǎng qī]
⒈ 能够生活或活动于水中和陆上。如青蛙为两栖动物。
⒉ 比喻兼属于两个团体或跨越两种不同性质行业的人。
例如:「他既是政府官员,又是著名的学者,可算是学官两栖,表现不凡。」
两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栖类释义:即两栖纲。动物学用语。参见“两栖动物”。
- 2.
两栖释义:⒈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两栖动物。水陆两栖。两栖作战。⒉比喻工作或活动在两种领域:影视两栖明星。
- 3.
中国林蛙释义:又称“哈士蟆”。两栖纲,蛙科。背部土灰色,散有黄色和红色斑点。眼后有深色三角斑。栖息于阴湿的山坡树丛和溪流中。分布于中国北部。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为哈士蟆油,是一种滋补品。
- 4.
二叠纪释义:古生代的第六个 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9亿年前,结束于5亿年前。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在 这个时期里,无脊椎动物以䗴类、腕足类、菊石、四射珊瑚等为主;脊椎动物以两栖类为主。植物中原始 松柏类、苏铁类等发育。
- 5.
低等动物释义:在动物学中,与高等动物无明确的界线。一般指身体结构简单、组织及器官分化不显著,在身体中轴没有脊椎骨组成 脊柱的动物。但在脊椎动物中,对四足类而言,称鱼类为低等动物;对爬行类以上的有羊膜动物而言,则称两栖类以下的无羊膜动物为低等动物;若对鸟类和哺乳类恒温动物而言,则称爬行类以下的变温动 物为低等动物;更广义的指鸟类以下各类动物为低等动物。
- 6.
体外受精释义:水生动物的普遍生殖方式。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出体外,在雌体产孔附近或在水中受精。如某些鱼类和部分两栖类动物。现医学应用特殊方法,将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引至体外进行,也叫体外受精。
- 7.
冬眠释义:也叫冬蛰。休 眠现象的一种。是某些动物对冬季寒冷、食物不足等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活 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一些哺乳 动物。
- 8.
变温动物释义:俗称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与“恒温动物”相对。
- 9.
后位肾释义:后位肾无羊膜动物(圆口类、鱼类、两栖类)成体的肾脏,是由除前端的几个生肾节以外所有的生肾节形成的。
- 10.
哈士蟆释义:满语音译词。也译作哈什蚂。两栖动物。蛙的一种。体长6—7厘米,背面土黄色,有黄色和红色斑点。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等地。干燥体和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中医用作养阴药。
- 11.
大鲵释义:也叫娃娃鱼。两栖动物。长60—70厘米。背面棕褐色,有 大黑斑,腹面色淡。头宽而扁,口大。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甚短。叫声似小孩啼哭。栖息于山 谷溪水中。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 12.
小鲵释义:两栖动物,外形像大鲵而较小,尾巴扁,四肢短,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
- 13.
总鳍鱼释义:鱼的一类,有肺,可以在水外呼吸,鳍强壮有力。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为鱼类进化成两栖类的过渡类型,现在仍有残存。
- 14.
树蛙释义:两栖动物,状如青蛙而较小。有金黄色的眼圈,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趾的尖端有吸盘,用来攀登树木。生活在树、竹子和芭蕉上面。产于 福建、湖南、广西、四川 等地。
- 15.
气垫船释义:一种高速船舶。用空气螺旋桨或水下螺旋桨推进,并由压气机将压缩空气自船底射出,使船底与水面或地面间形成气垫,以减少航行阻力。两栖性气垫船可以登陆或在冰上、沙漠上、卵石上以及沼泽地区航行。
- 16.
泄殖腔释义:某些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的肠道、输尿管和生殖腺的开口都在一个空腔里,这个空腔叫做泄殖腔。
- 17.
海军陆战队释义:主要担负两栖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 配有登陆工具和适应登陆作战的武器、器材。主要在登陆作战中担任先头部队,夺取和巩固登陆场,也可担负基地和海岸的防御任务。
- 18.
爬行动物释义:旧称爬虫。脊椎动物的一纲。由古代两栖动物进化而来。身上有鳞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卵生或卵胎生,在陆上繁殖。如蛇、蜥蜴、龟、鳖等。
- 19.
牛蛙释义:也叫喧蛙、食用蛙。两栖动物。体长约18—20厘米。体色多变化。生活于池沼、水田等处。原产于北美洲。因其鸣声洪亮,远闻似牛叫声,故名。可饲养,供食用。
- 20.
瓶形细胞释义:主要是指两栖类原肠形成早期出现于原口唇部对内陷运动起主要作用的瓶形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