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冠 [gǔ guān]
1. 由向上斜立着若干星角的环形带构成的冠状物——亦称“东方冠”
英[antique crown;]
古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梁释义: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 2.
交让冠释义:古冠名。
- 3.
交质释义:⒈谓古代列国互相派人为质,作为守信的保证。《左传·隐公三年》:“故 周 郑 交质,王子 狐 为质於 郑,郑公子 忽 为质於 周。”汉 刘向《上战国策叙》:“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后汉书·彭宠传》:“又南结 张步 及 富平、获索 诸豪杰,皆与交质连衡。”⒉互相以物品作抵押。南朝 梁 任昉《奏弹刘整》:“何其不能折契鐘庾,而襜帷交质。”⒊互相询问。宋 岳珂《桯史·选人戏语》:“一日为古冠服数人游于庭,自称 孔 门弟子,交质以姓氏。”
- 4.
侧注释义:⒈古冠名。 ⒉液体从侧面下注。⒊在旁边写上注文。
- 5.
却非冠释义:亦作“却非冠”。古冠名。
- 6.
委貌释义:亦作“委皃”。古冠名,以皂绢为之。
- 7.
忖念释义:思念。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陆水部》:“方忖念间,忽见一老翁,年约七旬,方袍古冠,扶笻而至。”
- 8.
折上巾释义:古冠名。
- 9.
折风释义:古冠名。
- 10.
方山冠释义:古冠名。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汉 蔡邕《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
- 11.
无追释义:即毋追。 古冠名。
- 12.
时世妆释义:⒈入时或时髦的装饰打扮。 唐 白居易《时世妆》诗:“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妆,一本作“粧”。清 黄遵宪《番客篇》:“蕃身与 汉 身,均学时世妆。”⒉同“时世妆”。唐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 末年时世粧。”宋 范成大《古风送南卿》诗:“不能时世粧,萧然古冠服。”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见一美妇,长不满二尺,紫衣青衿,著红履,纤瘦如指,髻作时世粧。”
- 13.
樊哙冠释义:古冠名。殿门司马卫士所戴。相传 鸿门 宴上,项羽 欲杀 刘邦,汉 将 樊哙 闻事急,乃裂裳裹盾为冠,闯入 羽 营,责 羽 背信,刘邦 乘间脱走。后人壮 哙 意,摹其裹盾的冠状制冠,因名“樊噲冠”。参阅《后汉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六》。
- 14.
皮弁释义: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
- 15.
缕鹿释义:古冠名。
- 16.
走俗释义:⒈指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语出 南朝 宋 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宋 范成大《次韵林子章阻浅留滞》:“我从走俗言无味,君已鸣文笔有神。”清 赵文哲《乞画一百二十四韵寄赠王犍为明府》诗:“抗尘復走俗,顾影中自憮。”清 董元度《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诗:“强踏京华尘,抗颜还走俗。”⒉追逐时尚。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五·巾诗》:“正德 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时变更,自觉骇异。况贩夫走卒,亦有戴之者,以其价廉易办耳,殊可恶也。於时予有俚语
- 17.
连蝉冠释义:古冠名。
- 18.
飞翮释义:⒈飞鸟。⒉古冠名。⒊名马名。
- 19.
黄收释义:古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