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氏 [mán shì]
1.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
3. 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
蛮氏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
引《左传·成公六年》:“晋 伯宗、夏阳説、卫 孙良夫、宁相、郑 人、 伊雒之戎、陆浑、蛮氏 侵 宋,以其辞会也。”
《吕氏春秋·精谕》:“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袭 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
⒉ 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参见“蛮触”。
引《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蛮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山蛮释义:旧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 《南齐书·高帝纪上》:“﹝ 元嘉 ﹞二十三年,雍州 刺史 萧思话 镇 襄阳,啟 太祖 自随戍 沔北,讨 樊 邓 诸山蛮,破其聚落。”《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三月,秦 兵寇 南乡,拔之,山蛮三万户降 秦。”胡三省 注:“自 春秋 之时,伊 洛 以南,巴、巫、汉、沔 以北,大山长谷,皆蛮居之…… 后汉 祭遵 攻新城蛮、柏华蛮,破 霍阳聚,则 春秋 蛮氏之聚落也。其后又有巫蛮、南郡蛮、江夏蛮。襄阳 以西,中庐、宜城 之西山,皆蛮居之,所谓山蛮也。”
- 2.
戎蛮释义:⒈亦作“戎曼”。即 蛮氏。古族名。西戎 的一支。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公羊传·哀公四年》:“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赤 者何?戎曼子 之名也。”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即 戎蛮子国。哀 四年,楚 围 蛮氏,尽俘以归。”⒉泛指四夷。晋 张华《命将出征歌》:“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清 薛福成《代李
- 3.
战蜗释义: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左角上的叫 触氏,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 4.
斗蜗角释义:《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斗蜗角”比喻因细小之事而引起争斗。
- 5.
无质释义:⒈没有诚信。《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孔颖达 疏:“质,诚也。”《左传·昭公十六年》:“楚子 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嘉 杀之,遂取 蛮氏。”杜预 注:“质,信也。”⒉没有实体。南朝 梁 沉约《难范缜<神灭论>》:“形既无知,神本无质。”唐 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 6.
栖蜗释义:亦作“栖蜗”。《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因以“栖蜗”为典,比喻所处所争者十分渺小。
- 7.
蚊睫释义:亦作“蟁睫”。蚊虫的眼睫毛。比喻极小的处所。《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东海有虫,巢於蟁睫,再乳再飞,而蟁不为惊。”晋 张华《鹪鹩赋》:“鷦螟巢於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宋 周孚《赠萧光祖》诗:“田园一蚊睫,书卷百牛腰。”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则阳》篇云:‘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相与争地而战。’此与《列子》所谓‘焦螟羣飞而集於蟁睫’者,大旨相符。”
- 8.
蛮争触斗释义:蛮、触:蛮氏、触氏。
- 9.
蛮氏释义:⒈古国名。 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晋 伯宗、夏阳説、卫 孙良夫、宁相、郑 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 侵 宋,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袭 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⒉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参见“蛮触”。
- 10.
蛮触相争释义:比喻为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11.
蛮触释义:《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 12.
触蛮释义:《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触 和 蛮,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