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物色 物色的意思

物色

简体物色
繁体
拼音wù sè
注音ㄨˋ ㄙㄜ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ù,(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组词】: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2) 内容,实质。【组词】:言之有物。(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例句】: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所归)。

sè shǎi,(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组词】:颜色。色彩。色相(xiàng )。色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组词】:脸色。气色。色厉内荏。(3) 情景,景象。【组词】:行色匆匆。景色宜人。(4) 种类。【组词】:各色用品。(5) 品质,质量。【组词】:音色。成色。足色纹银。(6) 妇女美貌。【组词】:姿色。色艺。(7) 情欲。【组词】:色情。好(hào)色。

基本含义

寻找;搜寻

物色的意思

物色 [wù sè]

1. 牲畜的毛色。

[ hair color; ]

2. 按一定标准去访求。

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
物色人才。
为巡船所物色。——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look for; choose; seek out; ]

3. 瞅见;看到。

免亲友物色。

[ see; ]

4. 风物;景色。

[ scenery; ]

5. 各种物品。

[ odds and ends; ]

物色 引证解释

⒈ 牲畜的毛色。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⒉ 物体的颜色。

《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⒊ 形状;形貌。

《西京杂记》卷二:“高帝 既作 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
《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⒋ 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⒌ 用品,物品。

《南史·刘孝绰传》:“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
《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
《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⒍ 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
《明史·韩林儿传》:“福通 物色 林儿,得诸 碭山 夹河,迎至 亳,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⒎ 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⒏ 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⒐ 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⒑ 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必经 大龙山,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国语词典

物色 [wù sè]

⒈ 动物的毛色。

《礼记·月令》:「瞻肥瘠,察物色。」

⒉ 形貌、外观轮廓。

《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中·颜杲卿传》:「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⒊ 景物、景色。

《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南朝宋·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⒋ 各种物品。

《旧五代史·卷一一〇·周书·太祖本纪一》:「旧来所进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⒌ 寻找、访求。

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二出》:「我想遍国之人俱利小人耳,焉能物色我于尘埃之内乎?」
《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

寻求


物色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寻求释义:寻找追求:寻求知识。寻求真理。

物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言释义:⒈一个字。 《论语·卫灵公》:“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汉 班固《白虎通·谥篇》:“謚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謚,质者以两言为謚。”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⒉一句话;一番话。《书·立政》:“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 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唐 魏徵《述怀》诗:“季布 无二诺,侯嬴 重一言。”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
    • 2.
      元和体释义:指 唐 代诗人 白居易、元稹 开创的一种诗风。 因昌盛于 元和(唐宪宗 年号)年间,故名。《旧唐书·元稹传》:“稹 聪警絶人,年少有才名,与 太原 白居易 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 白 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章二:“白居易 字 乐天,其先 太原 人。他和 元稹 结为诗友,继承 杜甫 新题乐府之作,用浅显的笔调,提倡现实主义的诗,当时人称为‘元和体’。”
    • 3.
      元白释义:⒈唐 代诗人 元稹、白居易 的并称。 《旧唐书·元稹传》:“稹 聪警絶人,年少有才名,与 太原 白居易 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 白 焉。”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 白居易 ﹞与 元稹 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 元 白。”明 许时泉《同甲会》:“虽文如 元 白,武若 李 郭,亦不能忘此胭脂气味。”⒉泛指诗友。骆鹏《寄怀师农》诗:“元 白 卜邻曾有约,太平身世渺难期。”⒊金 代诗人 元好问、白君举 的并称。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两元白》:“金 末 元遗山 为一代文人
    • 4.
      台基释义:⒈台的基础。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涑水》:“安邑,禹 都也。禹 娶 涂山氏 女,思恋本国,筑臺以望之。今城南门,臺基犹存。”⒉旧称专事暗中为男女撮合的罪恶场所。清 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更兼物色良家女,诱上臺基密定情。”清 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十回:“天下最可恶的,莫如臺基,那开臺基的,大半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婆,满腹歪心,一张滑嘴。”
    • 5.
      奉报释义:⒈报答。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聂师道》:“某即昔年 扬州 紫极宫 中为盗者,感先生至仁之心,今以奉报。”《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承兄盛德,必当奉报,不敢有忘!”鲁迅《书信集·致黄苹荪》:“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⒉犹奉告。宋 郭彖《睽车志》卷二:“忽復闻鬼语,士人方怒叱之,乃云非敢为厉,有少事奉报耳。”鲁迅《书信集·致姚克》:“插画家正在物色,稍迟仍当奉报也。”
    • 6.
      委裘释义:《吕氏春秋·察贤》:“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故曰 尧 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陈奇猷 校释:“谓 尧 之时,天下无事,尧 之仪表,乃委曲其衣裘,消閒自得。古者长衣,有事则振衣而起,无事则委曲衣裘而坐也。”后以“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物色关下,委裘 河 上。”李善 注引 晏子 曰:“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之实。桓公 听 管仲,而 赵襄子 信 王登,此之谓委裘。”《隋书·元孝矩传》:“恭膺宝命,实赖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 陕,何容便请高蹈,独为君
    • 7.
      娇翠欲滴释义:娇嫩艳丽得好像要滴下来了,形容植物色彩美丽。一般是用来形容花,也喻女子容貌姣好美艳。
    • 8.
      巡师释义:⒈宣示于军。 《左传·宣公四年》:“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 文王 克 息,获三矢焉,伯棼 窃其二,尽於是矣。’鼓而进之,遂灭 若敖氏。”洪亮吉 诂:“《广雅》:‘徇,巡也。’巡师即徇师也。”⒉视察军队。宋 方勺《泊宅编》卷九:“车驾巡师 江 表,过而覩之,詔物色其人,不復见矣。”
    • 9.
      彩色摄影释义:运用光线、色彩手段再现自然和生活图景的摄影。先将彩色感光负片经曝光和冲洗加工后,形成与景物色彩互为补色的负像,然后将其在正性的感光材料上晒印或放大成与景物色彩一致的正片和照片。
    • 10.
      打凤捞龙释义: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
    • 11.
      披裘释义:⒈汉 严光 少时与 刘秀 同游学,有高名。及 刘秀 称帝,隐居不出。刘秀 思其贤,令以物色访之。后 齐国 有人报告:“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刘秀 估计他就是 严光,三次派人才把他请到京师。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后因以“披裘”指归隐。宋 欧阳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披裘散髮,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清 赵翼《严滩》诗:“披裘跡近衒,加腹气非傲,特恃故人恩,巧立高士操。”胡怀琛《海上雪》诗:“披裘独往为何事,赢得诗添 长吉 囊。”⒉见“披裘负薪”。
    • 12.
      案省释义:察看,验证。《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唐律疏议·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自餘官以下案省不觉,并得免罪。”
    • 13.
      水洗释义:用水洗衣物等(区别于“干洗”):毛料服装不宜水洗。 纺织业的一种特殊加工工艺,能使织物色泽柔和,手感柔软等;水洗布。水洗工艺。
    • 14.
      物官释义:⒈量才授官。《左传·昭公十四年》:“礼新,敍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杨伯峻 注:“贾逵 云:‘物官,量能授官也。’俞樾《平议》云:‘物谓物色之也。’”⒉谓百官之事业。《国语·楚语上》:“教之令,使访物官。”韦昭 注:“访,议也;物,事也。使议知百官之事业。”
    • 15.
      物色释义:原指形貌。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挑选:物色人才。
    • 16.
      物识释义:犹物色。访求结识。
    • 17.
      猎头释义:⒈指受企业等委托为其物色、挖掘高级人才的工作:猎头公司。猎头服务。⒉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人才猎头。‖是英语head hunting的直译。
    • 18.
      王会释义:旧时诸侯、四夷或藩属朝贡天子的聚会。语本《逸周书·王会》:“成周 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孔晁 注:“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四夷也。”唐 魏徵《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宋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物色看王会,勋劳在 石渠。”明 徐孚远《在交日久传语日变》诗:“虽然 周 室非全盛,王会开时 南海 清。”清 王韬《变法中》:“虽疆域渐广,而登王会、列屏藩者,不过东南洋诸岛国而已。”
    • 19.
      玻璃动物园释义:剧本。美国威廉斯作于1944年。制鞋工人汤姆的姐姐劳拉是瘸腿的残疾人,整日收集玩弄玻璃动物玩具。母亲要求汤姆为姐姐物色婚姻对象。汤姆带同事吉姆回家吃饭。吉姆唤醒了劳拉压抑的热情,然而吉姆却早已有了未婚妻。绝望的劳拉送给吉姆一只断了角的玻璃独角兽作为纪念。
    • 20.
      皎日释义:明亮的太阳。古多用于誓辞。三国 魏 曹植《黄初五年令》:“孤推一概之平,功之宜赏,於疏必与;罪之宜戮,在亲不赦。此令之行,有若皎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明 沉鲸《双珠记·遇淫持正》:“我和你同享富贵,决不有负,指皎日昭昭为证。”清 黄叔威《赠陈梦雷古诗》之六:“皎日方寸心,万古经乾坤。”郁达夫《沉沦》一:“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参见“皦日”。

物色(wus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物色是什么意思 物色读音 怎么读 物色,拼音是wù sè,物色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物色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