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声音 声音的意思
shēngyīn

声音

简体声音
繁体聲音
拼音shēng yīn
注音ㄕㄥ 一ㄣ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组词】:声音。声带。(2) 消息,音讯。【组词】:声息。不通声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组词】: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4) 名誉。【组词】:名声。(5) 音乐歌舞。【例句】: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yīn,(1)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组词】:声音。音乐(yuè)。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2) 信息,消息。【组词】:音信。佳音。音讯。

基本含义

指声音洪亮、响亮。

声音的意思

声音 [shēng yīn]

1. 使人产生听觉的振动。

[ sound; ]

2. 一种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造成的听觉印象。

3. 某些起与人的语言相同作用的工具或表达手段。

代表法律的庄严的声音。

[ voice; ]

声音 引证解释

⒈ 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礼记·乐记》:“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七:“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清 李渔 《巧团圆·默订》:“你看卧房门啟,想是 曹小姐 听见声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来探望了。”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⒉ 古指音乐、诗歌。

《礼记·乐记》:“声音之通,与政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声音。”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释品》:“鲁山,秦 人也,喜儒,嗜声音。”

⒊ 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

《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唐 姚揆 《秋日江东晚行》诗:“路岐滋味犹如旧,乡曲声音渐不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 在舱中,听得船头説话,是 淮安 声音,与贼头 陈小四 一般无二。”

⒋ 比喻意见、论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这不是有闲阶级、士大夫之流的声音吗?”


国语词典

声音 [shēng yīn]

⒈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

《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叱退左右。」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


声音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声响释义:声音:山谷里洪水发出巨大的声响。
    • 2.
      声气释义:⒈消息:互通声气。⒉说话时的语气、声音:听他说话的声气像是生了气。
    • 3.
      音响释义:⒈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剧场音响条件很好。⒉录音机、电唱机、收音机及扩音器等的统称:组合音响。

声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下下释义:⒈一下又一下。表示动作接连不断。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打的我昏迷,一下下骨节都敲碎。”《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山冈上一个少年在那里打弹子,山洞里嵌着一块雪白的石头,不过铜钱大,那少年覷的较近,弹子过处,一下下都打了一个準。”张天翼《春风》:“外面那个篮球--给一下下拍在水泥地上,发出了一种又麻木又沉重的声音。”⒉一下子,一会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到俺屋里去一下下。”路翎《王兴发夫妇》:“没得关系,一下下就转来!”
    • 2.
      一吷释义:轻轻一吹的声音。吷,微声。
    • 3.
      一声不响释义: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 4.
      一笛释义:⒈指一支笛的声音。⒉喻轻微的风声。
    • 5.
      一音释义:⒈同一个声音。⒉佛教称佛说法之音为“一音”。后亦以“一音”指高僧大德宣讲佛法之音。⒊一种读音。
    • 6.
      丁丁释义:⒈〈拟〉漏壶滴水、雨水打窗户等的声音。 ⒉〈拟〉伐木、下棋、弹琴等的声音。
    • 7.
      丁当释义:也作叮、玎珰。拟声词。金属、瓷器、玉器等撞击的声音。
    • 8.
      七声释义: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七个级,即宫、商、角、变徵(比角高半音)、徵、羽和变宫(比羽高半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中的1、2、3、4、5、6、7。
    • 9.
      万簌俱寂释义: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10.
      万簌释义:自然界一切声音。
    • 11.
      万籁俱寂释义: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 12.
      万籁释义:自然界发出的种种细微的声响:万籁俱寂。籁(lài):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 13.
      三好释义:⒈三种爱好。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南史·萧琛传》:“琛 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⒉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郭沫若《青年与春天》诗:“春天在向青年微笑,欢迎呀,优秀的学生三好!”纪朵《北京的声音》:“我的哥哥是个三好学生,身体很棒,一肚子学问。”
    • 14.
      三妙音释义:三种美妙的声音。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名臣》:“晁文元公 迥,少闻方士之术,凡人耳有灵响,目有神光。其后听於静中,若铃声远闻。耆年之后,愈觉清彻,公名之曰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声摇空,三曰秋蝉曳绪。”
    • 15.
      下来释义:⒈由高处到低处来:他从山坡上下来了。 昨天省里下来两位干部。⒉指谷物、水果、蔬菜等成熟或收获:再有半个月桃就下来了。⒊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向低处或由远处向近处来: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河水从上游流下来。又派下新任务来了。⒋用在动词后,表示从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所有参加业余培训的人都坚持下来了。⒌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把情况记录下来。车渐渐停了下来。起下几个钉子来。⒍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继续增加:天色渐渐黑下来。声音慢慢低了下来。
    • 16.
      下气怡声释义: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 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17.
      不喇喇释义:拟声词,形容马疾驰时发出的声音。又作“不剌剌”“扑剌剌”。
    • 18.
      不平而鸣释义: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 19.
      不急释义:⒈不切需要。《战国策·秦策三》:“吴起 为 楚悼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 楚国 之俗。”《汉书·昭帝纪》:“日者省用,罢不急官。”颜师古 注:“非要职者。”⒉不急速。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二:“矮小而瘦削的他,在演讲时总是把眼睛闭着的,让他那颇有涩味的声音不急不徐地流出。”
    • 20.
      不断如带释义:犹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声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下下释义:⒈一下又一下。表示动作接连不断。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打的我昏迷,一下下骨节都敲碎。”《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山冈上一个少年在那里打弹子,山洞里嵌着一块雪白的石头,不过铜钱大,那少年覷的较近,弹子过处,一下下都打了一个準。”张天翼《春风》:“外面那个篮球--给一下下拍在水泥地上,发出了一种又麻木又沉重的声音。”⒉一下子,一会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到俺屋里去一下下。”路翎《王兴发夫妇》:“没得关系,一下下就转来!”
    • 2.
      一吷释义:轻轻一吹的声音。吷,微声。
    • 3.
      一声不响释义: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 4.
      一笛释义:⒈指一支笛的声音。⒉喻轻微的风声。
    • 5.
      一音释义:⒈同一个声音。⒉佛教称佛说法之音为“一音”。后亦以“一音”指高僧大德宣讲佛法之音。⒊一种读音。
    • 6.
      丁丁释义:⒈〈拟〉漏壶滴水、雨水打窗户等的声音。 ⒉〈拟〉伐木、下棋、弹琴等的声音。
    • 7.
      丁当释义:也作叮、玎珰。拟声词。金属、瓷器、玉器等撞击的声音。
    • 8.
      七声释义: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七个级,即宫、商、角、变徵(比角高半音)、徵、羽和变宫(比羽高半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中的1、2、3、4、5、6、7。
    • 9.
      万簌俱寂释义: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10.
      万簌释义:自然界一切声音。
    • 11.
      万籁俱寂释义: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 12.
      万籁释义:自然界发出的种种细微的声响:万籁俱寂。籁(lài):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 13.
      三好释义:⒈三种爱好。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南史·萧琛传》:“琛 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⒉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郭沫若《青年与春天》诗:“春天在向青年微笑,欢迎呀,优秀的学生三好!”纪朵《北京的声音》:“我的哥哥是个三好学生,身体很棒,一肚子学问。”
    • 14.
      三妙音释义:三种美妙的声音。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名臣》:“晁文元公 迥,少闻方士之术,凡人耳有灵响,目有神光。其后听於静中,若铃声远闻。耆年之后,愈觉清彻,公名之曰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声摇空,三曰秋蝉曳绪。”
    • 15.
      下来释义:⒈由高处到低处来:他从山坡上下来了。 昨天省里下来两位干部。⒉指谷物、水果、蔬菜等成熟或收获:再有半个月桃就下来了。⒊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向低处或由远处向近处来: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河水从上游流下来。又派下新任务来了。⒋用在动词后,表示从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所有参加业余培训的人都坚持下来了。⒌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把情况记录下来。车渐渐停了下来。起下几个钉子来。⒍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继续增加:天色渐渐黑下来。声音慢慢低了下来。
    • 16.
      下气怡声释义: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 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17.
      不喇喇释义:拟声词,形容马疾驰时发出的声音。又作“不剌剌”“扑剌剌”。
    • 18.
      不平而鸣释义: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 19.
      不急释义:⒈不切需要。《战国策·秦策三》:“吴起 为 楚悼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 楚国 之俗。”《汉书·昭帝纪》:“日者省用,罢不急官。”颜师古 注:“非要职者。”⒉不急速。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二:“矮小而瘦削的他,在演讲时总是把眼睛闭着的,让他那颇有涩味的声音不急不徐地流出。”
    • 20.
      不断如带释义:犹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声音造句

1.我们在黑洞中,常常听到外面有龙章凤姿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

2.她的声音很平淡,方才那种兴致勃勃的情绪一扫而光。

3.他说话的声音里有一种不容置辩的口气。

4.醉汉现在慌了而且吓到六神无主,因此他问声音,你怎知道没有鱼!你是想要警告我的上帝吗?。

5.直到现在,先生的声音笑貌还历历在目。

6.音乐会上,悠扬美妙的音乐和甜美的声音让观众回味无穷。

7.妈妈虽然去世多年,但她的声音笑貌依然铭刻在我心里。

8.他演讲起来声音圆润,字斟句酌。

9.晓明上课睡觉老是打呼噜,声音特别响,搞得全班同学都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他真是害群之马!

10.正当我左思右想时,耳畔响起一个低沉的声音

11.那孩子的声音多么悦耳动听,他又是多么的彬彬有礼。

12.外头吵杂的声音,让他心烦意乱,根本念不下书。

13.门开了,屋里面聊天的声音戛然而止。

14.他的深沉的眼光,真挚的声音,使得一切违反真理与正义的东西无的放矢。

15.闹声喧闹声,一般指杂乱无章或不谐和的声音

16.电话里他的声音模模糊糊。我什么都没听清。

17.他又开始河东狮吼了,那声音仿佛能振塌整个楼层一样,只见他眼睛里迸发出愤怒的光芒。

18.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到处都能听见她的声音

19.威勒斯的声音低沉、眼神狂野、颐指气使。

20.听到车子发动的声音,旅客们又鱼贯而入了。

声音(shengyi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声音是什么意思 声音读音 怎么读 声音,拼音是shēng yīn,声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声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