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员 [dìng yuán]
1. 规定的人数,指人员编制的名额,或车船等规定容纳乘客的数目。
英[fixed number;]
定员 引证解释
⒈ 规定的人员编制名额;按照规定能容纳的人数。
引《宋史·职官志九》:“﹝客省使﹞旧无定员。”
明 李东阳 《重建首阳书院记》:“人才日盛而籍额有定员。”
例如:这辆客车的定员是五十五人。
⒉ 规定人员编制名额。
引《南齐书·崔祖思传》:“正乐定员,唯置三百八十八人。”
《宋史·职官志四》:“孝帝 即位,詔馆职储养人才,不可定员。”
定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优化劳动组合释义: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重新调整劳动组织,使之更为合理。一般先搞好定额定员定机构,然后自上而下,层层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下岗人员另行安置。目的是精简人员,增强职工素质,提高劳动效率。
- 2.
养蒙释义:⒈谓以蒙昧自隐,修养正道。语本《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孔颖达疏:“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唐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明李东阳《重建首阳书院记》:“顾人才日盛,而籍额有定员,则养蒙蓄鋭以待天下之用者,虽多不厌。”⒉教养童蒙。
- 3.
员外释义:⒈古时官职(全称为“员外郎”,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 ⒉对地主豪绅的称呼(多见于早期白话)。
- 4.
固定工释义:也称“固定职工”。 “临时工”的对称。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列入企事业等单位定员编制内,长期任用,没有规定使用期限的在册职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固定职工制度已逐步为劳动合同制、聘任制和公务员制度所替代。
- 5.
定员释义:⒈规定人数:定员定编。 ⒉规定的人数,指机关、部队等人员编制的名额,或车船等规定容纳乘客的数目。
- 6.
总兵释义:也叫总镇。明清两代领兵官官名。明代总兵本为差遣名称,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清代为绿营兵(汉军)高级武官,受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
- 7.
里行释义:官名。唐 置,宋 因之。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唐 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初,周 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 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 周 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开元 七年……又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员数。”宋 欧阳修《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令举官自京官已上,不问差遣次第,惟材是举。使资浅者为里行,资深者入三院。”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持宪储闱·里行》。
- 8.
额设释义:定员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