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时 [ruò shí]
1. 此时,现在。
3. 那时,当时。
若时 引证解释
⒈ 此时,现在。
引《公羊传·定公四年》:“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
⒉ 那时,当时。
引《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若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时释义:⒈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 泛指一年四季。《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穫死。”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⒉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
- 2.
咸若释义:《书·皋陶谟》:“皋陶 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 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以“咸若”称颂帝王之教化。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 3.
惟良释义:贤良;贤能的官吏。语出《书·君陈》:“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唐 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藩》诗:“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宽。”
- 4.
旷瘝释义:⒈《书·冏命》:“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 ”蔡沉集传:“言不于其人之善,而惟以货贿为善,则是旷厥官。”后以“旷瘝”指旷废职守。⒉指旷职之官吏。
- 5.
未若释义:不如,比不上。《后汉书·荀彧传》:“彧 报曰:‘今穀食虽少,未若 楚 汉 在 滎阳、成皋 閒也。’”三国 魏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迎风起。’”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吾以奉天地宗庙,则存其礼诚善矣。然而存其礼之为劝乎农也,则未若时使而不夺其力。”宋 苏轼《贺坤成节表》:“放亿万之羽毛,
- 6.
灾伤释义:由天灾人祸招致的损害。 《晏子春秋·谏上八》:“姦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諂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宋 苏轼《奏浙西灾伤第一状》:“熙寧 之灾伤,本缘天旱米贵。”元 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去年时,正插秧,天反常。那里取若时雨降,旱魃生,四野灾伤。”明 于谦《荒村》诗:“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 7.
畴咨释义:亦作“畴諮”。《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孔 传:“畴,谁;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后以“畴咨”为访问、访求之意。
- 8.
畴庸释义:⒈谓选贤任用。语出《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孔 传:“畴,谁;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唐 张九龄《谢中书侍郎状》:“此职择才,十年虚位,以卿达识,所以畴庸。”⒉酬报功劳。畴,通“酬”。《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五侯外戚,且非旧章,而臣之所附,唯在恩泽。既义异畴庸,实荣乖儒者。”李周翰 注:“畴,酬;庸,功也。”《梁书·孔休源传》:“慎终追远,歷代通规,褒德畴庸,先王令典。”唐 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孤锋直进,九种於是克清;疋马横行,三 韩 由其殄
- 9.
职贡释义: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 之於 晋 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摩揭陀国 婆罗阿迭多王 崇敬佛法,爱育黎元,以 大族王 淫刑虐政,自守疆埸,不供职贡。”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山海若时共职贡,郊原何处有戈兵。”《清史稿·礼志十》:“厥后至者弥众,廼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理藩院统之。”
- 10.
若时释义:⒈此时,现在。《公羊传·定公四年》:“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⒉那时,当时。《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 11.
说喜释义:亦作“说憙”。喜悦;欢欣。《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説喜。”《汉书·郊祀志下》:“皇帝即位,思顺天心,遵经义,定郊礼,天下説憙。”颜师古 注:“説读曰悦。”
- 12.
谘畴释义:访问,征询。语本《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蔡沉 集传:“畴,谁;咨,访问也;若,顺;庸,用也。
- 13.
霈泽释义:⒈雨水。 唐 杜甫《大雨》诗:“风雷颯万里,霈泽施蓬蒿。”宋 苏轼《祭常山神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清 孙枝蔚《插秧》诗:“皇天悯老农,霈泽满前溪。”⒉喻恩泽。唐 李嘉祐《江湖秋思》诗:“共望 汉 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宋 范仲淹《邓州谢上表》:“迺宣霈泽,以安黎元。”明 方孝孺《郊祀颂》:“霈泽是施,大賚是庸。”⒊特指对罪犯的恩赦。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所犯虽经霈泽,庄田须有所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方合正典刑,而遽逢霈泽。”
- 14.
驱攘释义:⒈驱攘:驱除;扫荡。《旧唐书·马燧传》:“两河鼎沸,寇盗横行;燧 等虽志在勤王,竟莫能驱攘患难。”宋 苏轼《祭常山神祝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復走庙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驱攘,恢復旧疆。”⒉敺攘:驱除。唐 元稹《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奬飞驰之劳,宜加宪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