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 [rén jūn]
1. 仁明的国君。
3. 犹言明公,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
仁君 引证解释
⒈ 仁明的国君。
引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元 施惠 《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説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
苏曼殊 《惨世界》第十二回:“把杀害他祖宗的仇人,当做圣主仁君看待。”
⒉ 犹言明公,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
引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乃使仁君飜然自絶,以是忿忿,怀惭反侧。”
《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国语词典
仁君 [rén jūn]
⒈ 有仁心的君主。
引《文选·曹植·求自试表》:「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元·施惠《幽闺记·第四出》:「见说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
反暴君
⒉ 对有声望、地位者的尊称。
引《后汉书·卷八〇·文苑传下·赵壹传》:「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乃使仁君翻然自绝,以是忿忿,怀惭反侧。」
仁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弟释义:不悌。 对兄长或长辈不恭顺。《左传·隐公元年》:“郑伯 克 段 於 鄢,段 不弟,故不言弟。”《孟子·告子下》:“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后汉书·袁谭传》:“若 冀州 有不弟之慠,无慙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冀州,指 袁谭 弟 袁尚。
- 2.
仁君释义:⒈仁明的国君。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元 施惠《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説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苏曼殊《惨世界》第十二回:“把杀害他祖宗的仇人,当做圣主仁君看待。”⒉犹言明公,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乃使仁君飜然自絶,以是忿忿,怀惭反侧。”《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 3.
公刘释义:古代 周 族的领袖。传为 后稷 的曾孙。他迁徙 豳 地(今 陕西 旬邑 )定居,不贪享受,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后用为仁君的典实。《隶释·汉蜀郡属国辛通逵李仲曾造桥碑》:“西征鄙国,抚育犁元,除烦省苛, 公刘 之仁。”
- 4.
年壮释义:古时男子年满三十谓之壮。后以“年壮”泛指壮年。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仁君年壮气盛,绪信所嬖。”唐 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年壮才仍美,时来道易行。”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之二:“盖世之儒者,当年壮气鋭之时,驰鶩于声利,用智惟恐不工,操术惟恐不奇。”
- 5.
扇扬释义:⒈煽动。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仁君年壮气盛,绪信所嬖……加 刘备 扇扬,事结舋连,推而行之,想畅本心,不愿於此也。”《宋书·天文志三》:“陈郡 人 袁悦 昧私苟进,交遘主相,扇扬朋党。”⒉播扬,宣扬。唐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昔公之来,仁风扇扬。”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提唱雋流,扇扬雅道,餘韵流风,到今未沫。”
- 6.
绪信释义:依从信赖。《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仁君年壮气盛,绪信所嬖。”张铣 注:“绪,顺;嬖,宠也。言 权 年少,勇气方盛,顺信所宠之臣也。”
- 7.
衔图释义:⒈《春秋合诚图》:“黄帝 游玄扈 雒水 上,与大司马 容光 等临观,凤凰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又《尚书中候握河纪》:“尧 即政七十年仲月甲日至於 稷,沉璧於 河,青云起,回风摇落,龙衔马图,赤文緑色,自 河 而出,临坛而止,吐甲迴遰。甲似龟,广九尺,有文,言 虞、夏、商、周、秦、汉 之事,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后以“衔图”为仁君在位之典。南朝 梁 沉约《郊居赋》:“值衔图之盛世,遇兴圣之嘉期。”⒉衔环图报。元 燕公楠《摸鱼儿·答程雪楼见寿》词:“谩伏櫪心长,衔图志短,岁晏欲谁与?”详“衔环”。
- 8.
补衮释义:⒈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仲山甫补之。”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宋司马光《谢门下侍郎表》:“逮事仁皇,备员諫省,容逆鳞之愚直,无补衮之嘉谋。”明无名氏《四贤记·义功》:“一点丹衷期补衮,半生孝道成虚局。”⒉唐代对补阙的别称。
- 9.
迁国释义:迁移国都。 《易·益》:“利用为依迁国。”孔颖达 疏:“用此道以依人而迁国者,人无不纳,故曰利用为依迁国也。”元 施惠《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説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你道效死而民勿去,这等拘守之言,怎及得迁国图存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