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乐 [sǎn yuè]
1. 古代乐舞名。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
3. 宋元以后指民间艺人。亦指民间剧团。
散乐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乐舞名。原指 周 代民间乐舞。 南北朝 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
引《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郑玄 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
《周书·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
《旧唐书·音乐志二》:“散乐者,歷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名百戏。”
⒉ 宋 元 以后指民间艺人。亦指民间剧团。
引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今人呼路岐乐人为散乐。”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一出:“因迷散乐 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四出:“老身幼习伶伦,生居散乐。”
元 汤式 《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楼爱人》套曲:“少不得留与青楼做散乐,倒不眊眊。”
国语词典
散乐 [sǎn yuè]
⒈ 一种乐曲:(1) 先秦的一种宫廷乐舞。专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所掌握的民间乐舞。汉·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2) 南北朝后各种戏、乐的表演。
引《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周书·卷七·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
《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⒉ 宋、元以后,称民间艺人或专业戏曲艺人为「散乐」。
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
散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佐欢释义:助兴。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诸将日饮,亡何,用散乐 段得仙 者佐欢。”
- 2.
俳歌释义:古代散乐的一种,又名侏儒导,由舞人边舞边歌。古辞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仅存《南齐书·乐志》所录的部分摘句。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散乐》。
- 3.
小集释义:⒈小会聚。 晋 王羲之《与人书》:“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后能果。”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戏剧》:“南都 万历 以前,公侯与縉绅及富家,凡有讌会小集,多用散乐。”《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帖子上是:‘明日湖亭一厄小集,候教。胡縝 拜订。’”⒉部分作品积聚成的书册。一般篇幅较少。宋 陈亮《陈春坊墓志铭》:“取前代储君事钞成小集,暇日从容献之,听知所择,以为 东宫 德业之候。”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中》:“右盛 唐 三十餘家。《宋史》尚存其半,《通考》仅三之一,而间溢小集数家。”清 查为仁《莲坡诗话》:“家伯 初
- 4.
崖公释义:唐 代散乐艺人称皇帝。
- 5.
微步释义:⒈轻步;缓步。《文选·曹植<洛神赋>》:“陵波微步,罗韈生尘。”吕向 注:“微步,轻步也。”《文选·七启》:“散乐变饰,微步中闺。”张铣 注:“微步,缓步也。”宋 曾巩《思政堂记》:“凉臺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⒉微行。谓王者或官僚隐匿身份出行。《南史·王晏传》:“晏 频三夜微步诣 諶 议,时人以此窥人。”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永年 知 叔皮 尝于上元夜微步游閭里,乃夜叩东府门告变。”参见“微行”。
- 6.
掷倒释义:古代散乐杂技的一种。
- 7.
散妓释义:演奏散乐的乐工。
- 8.
正声释义:⒈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章炳麟《辨诗》:“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⒉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三国 魏 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
- 9.
百戏释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有,汉代又称“角抵戏”。南北朝后亦称“散乐”。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发展,一般均习用各种乐舞杂技的专名,百戏一词逐渐少用。
- 10.
羣戏释义:百戏。古代的散乐、杂技。《元史·拜住传》:“初,拜住 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适在后圃閲羣戏,出稍后,母厉声呵之。”
- 11.
群戏释义:百戏。 古代的散乐、杂技。《元史·拜住传》:“初,拜住 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适在后圃閲羣戏,出稍后,母厉声呵之。”
- 12.
踏谣娘释义:南北朝 及 唐 代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