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俗 [tǔ sú]
1. 地方风俗。
英[ local custom; ]
2. 粗俗;不雅观。
英[ vulgar; ]
土俗 引证解释
⒈ 当地的习俗。
引《后汉书·窦融传》:“累世在 河西,知其土俗。”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刘公墓志铭》:“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 太原 之 阳曲。”
《红楼梦》第十九回:“寳玉 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 扬州 有何古迹,土俗民情如何。”
清 黄遵宪 《<山歌>序》:“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
⒉ 本地。
引《南史·孝义传下·滕昙恭》:“年五岁,母 杨氏 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⒊ 指民间的、通俗的。
引郭沫若 《走向人民文艺》:“留在下层的,成为了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土俗的东西。然而 中国 的一部分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这种土俗的东西才是文艺的本流。”
国语词典
土俗 [tǔ sú]
⒈ 地方的风俗习惯。
引《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他那边土俗,但是有赀财的,就呼为朝奉。」
土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俚语释义:只在某一地区内通行的比较土俗的口语词。如北京土话中的“颠儿”(跑或溜的意思),上海话中的“勿搭界”(沾不上边的意思)。
- 2.
南岳释义:亦作“南岳”。山名。五岳之一。(1)指 衡山。《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 南岳,如 岱 礼。”孔 传:“南岳,衡山。”《汉书·郊祀志上》:“﹝ 舜 ﹞五月,巡狩至 南岳。南岳 者,衡山 也。”田汉《长衡道上》诗之八:“十年梦里朝 南岳,日断层峦未许攀。”(2)指 霍山,即 天柱山。《尔雅·释山》:“泰山 为东岳,华山 为西岳,霍山 为南岳,恒山 为北岳,嵩山 为中岳。”郝懿行 义疏:“霍山 在今 庐江 灊县,潜水 出焉。别名 天柱山。汉武帝 以 衡山 辽旷,故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
- 3.
土俗释义:⒈当地的习俗:土俗淳朴。⒉粗俗不雅:土俗的语言。
- 4.
恶物释义:⒈怪物。《左传·文公十八年》:“好行凶德,丑类恶物。”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其气中有恶物,不见其形,其似有声,如有所投击。内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土俗号为‘鬼弹’。”明 刘基《郁离子·蛇蝎》:“故见恶物而曲为之容,私於其身为之,而不顾其为人之害,其操心之不仁可见。”《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夜叉揭开盒盖,去那殿角头叫恶物过来。只见一件东西,似龙无角,似虎有鳞,入於盒内。”⒉坏的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
- 5.
打耗释义:古时于腊月击鼓驱鬼的一种习俗。 宋 程大昌《演繁露·腊鼓》:“湖州 土俗,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惊去鬼祟也。”
- 6.
洗骨葬释义:旧葬俗,死者葬后二三年,开棺洗骨,贮瓦瓶内再埋。 清 赵翼《陔馀丛考·洗骨葬》:“然又有洗骨葬者,江西 广信府 一带风俗,既葬二三年后,輒启棺洗骨使浄,别贮瓦缾内埋之……按,《南史·顾宪之传》,宪之 为 衡阳 内史,其土俗人有病,輙云先亡为祸,乃开塚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则此俗由来久矣。”
- 7.
白土释义:⒈即白垩。石灰岩的一种。俗称白土子。《史记·三王世家》:“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后汉书·皇甫嵩传》:“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其白土薄地,不宜五穀者,唯宜榆及白榆。”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三:“白土俗名光粉,餘杭 产最多,置米中,助白色。不过市井作伪,而耗米中之精华,久而膏枯,食之无味。”参见“白堊”。⒉陶土、瓷土的俗称。⒊鸦片的别称。⒋中土。即古 冀州。《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 卬州 而愉敖”李贤 注引《河图》:“正中 冀州 曰 白土。”
- 8.
看养释义:⒈照料;抚养。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从军平 陈,以功除 岷州 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公公不要三叔后,媳妇乞叔作儿孙。看养在房年十岁,看看长大得成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牛老 道:‘孙儿,我不容易看养你到而今。’”⒉指放养牲畜。《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又有 马乱吞 告大王曰:‘既是 李牧 无心侵害,小臣每赶驴马去 雁门关 牧养。’大王曰:‘看养,怕甚的?休相恼着。’”
- 9.
秦仪释义:战国 纵横家 苏秦 和 张仪 的并称。 《拾遗记·秦始皇》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今观 子年 之记,苏 张 二人,异辞同迹,或以字音相类,或以土俗为殊,验诸《坟》《史》,岂惟 秦 仪 之见异者哉!”唐 李涉《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常闻先生教,指示 秦 仪 路。”宋 苏轼《寄题清溪寺》诗:“秦 仪 固新学,见利不知患。”元 耶律楚材《和孟驾之韵》:“文章高出 苏 黄 辈,英雄不效 秦 仪 志。”
- 10.
逋刻释义:旧指交易中的拖欠刻剥现象。《南齐书·武帝纪》:“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糴米穀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必是岁赋攸宜,都邑所乏,可见直和市,勿使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