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zhèng,(1) 治理国家事务。【组词】: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组词】:财政。邮政。民政。(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组词】:家政。(4) 姓。
1. 政府处理的有关人民的行政事务,如户政、婚姻登记、优抚、救济等。
英[civil administration;]
⒈ 犹政事。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汉和帝 时, 右扶风 鲁恭 ……徵博士侍中,车驾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宋 梅尧臣 《送杨浩秘丞入蜀》诗:“有母不得养,法当之远官。虽曰在民政,孝心寧得安。”
《宋史·真宗纪三》:“戊辰,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⒉ 民主政体。
引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然彼非真行民政耳,苟真行民政则进矣。”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但使 江 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⒊ 今指包括选举、行政区划、地政、户政、国籍、民工动员、婚姻登记、社团登记、优抚、救济等项的国内行政事务。
⒈ 地方人民的政事。
引《宋史·卷八·真宗本纪三》:「戊申,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整治黄、淮,兴修水利,为民除害,深受群众称颂。
2.国民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3.市人民政府送给李老医生一块仁心仁术的匾额,以表扬他从医六十年。
4.随着人民政府的建立,土豪劣绅倚官仗势,危害地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5.党的富民政策,使一部分人过上了富贵荣华的生活。
6.一些资深的政治家承认英国的移民政策是得不偿失的。
7.人民政府为白毛女报仇雪恨,枪毙了黄世仁。
8.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把那些血债累累的四霸天镇压了,人民拍手称快。
9.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10.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积极响应。
11.望着丰收在望的庄稼,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夸赞党的富民政策好。
12.人民政府的坦白从宽政策,网开一面,给投案自首者指出一条出路。
13.党的富民政策使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宽裕了。
14.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应采取贱民政策。
15.爷爷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存在的时间很短。
17.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了这座纪念碑。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全取决于政府的富民政策。
20.人民政府对这样的惯犯决不容情。